第三章 第二节 作案动机(1 / 2)
其实,如果说这事真是朱元璋指使的,那他前后行动的不同也可以说是形势变化所决定的。或许,对他而言,韩林儿自始至终只是一张牌,保存与否,全看后者有没有存在的价值。
韩林儿安丰遇险时,正是朱元璋刚挤进长江流域、夹在陈友谅和张士诚中间立足未稳之际。那时,龙凤政权是他所尊奉的正统,可以说是他的一个依靠,安丰也是他的门户,很有拉一把的必要。
但是,现在陈友谅已被消灭,张士诚也被打得奄奄一息,半壁江山即将到手,已经可以问鼎中原了。他要面对的下一个对手不再是割据地方的农民义军,而是元朝政府,韩林儿这面红巾军的大旗还能有多少价值呢?
此外,在韩林儿之死这件大事上,还有一点难以理解的是,对事后的处理似乎是无声无息的。
韩林儿贵为龙凤政权的皇帝,也是朱元璋一直尊奉的君主,可对他的意外之死,在史籍上竟找不到任何立案追查的材料,也没有任何人对此事负责;廖永忠是这事的最大责任人,事后也同样没有受到相应的处罚。
此事就这么不了了之,就如从来没有发生过一般,这不符合常理。
而且,在军纪如此严明的朱氏集团里,如果事先没有得到朱元璋的允准,这是根本无法解释的。
当然这仅仅是一种推测,从目前能找到的史料来看,还无法证明这个命题。
不管怎样,目前的朱元璋也仅仅是一位吴王,还要不断地向韩林儿留下的宝座迈进。在向前迈进的过程中,现阶段他所面对的主要敌人是张士诚。那么,他会怎样对付这位下游的邻居呢?
陈友谅气骄,故常提兵来犯。朱元璋此前往往都是被动应对,而后反客为主,尽歼其主力。虽屡遭凶险,但一朝得成,并一鼓作气,荡平陈汉政权,反倒省了不少功夫。
相较而言,张士诚则更安于现状,很少主动来击。之前,朱元璋和陈友谅打得不可开交,因此对他一直引而不发,常常采取防御的态势。现在,终于可以腾出手来与之大干一场了。
谁都看得清楚,对付这样一支鱼腩部队,可谓胜算在握,当然不用太费心思。
奇怪的是,和众人的乐观相反,朱元璋对张士诚的用兵却慎之又慎。
至正二十五年(1365十月十七日,徐达、常遇春、冯胜等一干得力战将奉命统率大军进攻张士诚长江以北的地区。
泰州首当其冲,竟然只一个月就被攻克。应该说,开局是非常顺利的。众将大受鼓舞,徐达欲领军乘胜进攻高邮。
形势一片大好,但朱元璋依然谨慎。
他担心统军大将徐达偏师一隅,难以统领全局、节制诸将,所以令徐达速还泰州居中指挥,另派冯胜为高邮前敌指挥。他在令旨上告诉徐达,为将之道,贵在持重。轻兵深入敌境,如果大部队遇到紧急军情,谁来指挥策应?他的理由很简单,中军大帅应当更加关注大局,处事审慎。
没想到,这一调整马上就有收效,可谓立竿见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