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五章 外患抑(1 / 3)
不等皇帝把手挪到第三份报告,胡恒秋干脆直接说明起来,皇帝此时心情正不好呢,可别迁怒自己。
胡恒秋:“商人最能闻到钱的味道,他们比普通百姓的消息要灵通,各地灾情他们均有耳闻,所以预先订购粮食,现在,正是他们抬高价格的好时机;
因为是夏收前预定,付了定金,所以农户、地主们夏收后实际得到的粮食未必有他们预想的多;
可是契约已签,交完赋税,他们再把手头的余粮卖掉,估计也所剩无几,佃户更不用说,他们没有自己的土地。”
“混账!”皇帝又要开骂。
商人“从利而动”本无可厚非,但脱离“仁义礼智”的约束,就让统治阶层难以接受。
再者,因“利”的驱使,耕种者势必越来越少,商人越来越多,这是动摇国本,这也是朝廷打压商人、商人地位低下的根本原因。
在皇帝看来,商人,得像楚清那样做,国家有难处时,商人伸把手,不伸手至少也别雪上加霜;国泰民安时,大力推动经济发展,让国家更进一步。
但是,如果楚清手里没有那些资源呢?比如盐和铁的经营许可?
这一点皇帝不会去想,因为立场不同。
皇帝憋了憋气,把即将脱口的脏话憋回去,说道:“那楚清在义斌府平抑粮价,不就白费了心思?”
胡恒秋想了想,答道:“也不全是,;粮价上涨是肯定的,但是义斌府影响不会很大;
毕竟那里的粮荒暂时解决了,就算没有买粮食的百姓,他们现在还能继续以蝗虫换粮,不至于被饿死。
而且,崇鱼府的几个有三顺镖局分号的县城也都开始蝗虫换粮,只是不知道他们的粮食可够置换。”
皇帝垂下眼皮:“有良心的商人不多啊,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能有如此胸怀,难得!”
趁着皇帝此时不骂人,胡恒秋赶紧阐述第四份报告:“皇上,楚清分出一部分粮食卖给和索特部族,算是暂时缓解他们部族的粮食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