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忧国是诛少正卯(1 / 2)
鲁定公十四年,孔子五十六岁,继续以大司寇行摄相事。
”堕三都“行动遇挫停滞,孔子建议鲁定公召集群臣参议郕城不堕的利害。堕三都堪称当时的国家1号工程,轰轰烈烈地开始,不能不明不白地半途而废,孔子和鲁定公都在考虑如何收场。
众人或言当堕,或言不当堕。少正卯(少正是官职名,卯是人名,当时担任大夫欲迎合孔子之意,慨然说道:“堕郕城有六条理由,一曰君无二尊,二曰归重都城形势,三曰抑私门,四曰使跋扈家臣无所凭借,五曰平三家之心,六曰使邻国闻鲁国兴革当理,知所敬重。”
少正卯所说的“跋扈家臣”即是指郕邑的邑宰公敛处父,字阳忠。
孔子听完,差点气晕过去,你少正卯所说的与你背地里做的截然相反,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真乃小人也!
于是孔子奏曰:“卯误矣,郕已作孤立之势,何能为哉?况公敛阳忠于公室,岂跋扈之比?卯辩言乱政,离间君臣,按法当诛!”
群臣听说孔子要杀少正卯,不免吃了一惊,一位大臣出来说道:“卯乃鲁闻人,言或不当,罪不及死。”不少人随声附和。
孔子态度非常坚决,入朝五年来首次见他如此执着地坚持自己的意见,只见他再次奏曰:“卯言伪而辩,行僻而坚,徒有虚名惑众,不诛之无以为政。臣职在司寇,请正斧钺之典。”说完,遂命力士缚卯于两观之下,斩之。
消息传回弟子们中间,子贡进言:“少正卯可是鲁国的一位知名人物啊,现在老师您担任司寇却把他杀了,无论从国家还是从您个人威望来说,都是一个损失啊。”
孔子余气未消,他也猜到弟子们会有异议,正言道:“你们听好了,我告诉你们我一定要杀少正卯的原因,天下大的恶行有五种,窃盗都不能与之相比。一是内心叛逆却敢于冒险,二是行为偏僻却态度坚决,三是言论虚伪而能言善辩,四是喜欢记诵丑恶的东西而且十分博杂,五是总是赞同错误的言行且进行润色。这五种恶行,只要有一种,就不免要遭到正义之人的诛杀,而少正卯皆兼而有之。这种人无论走到哪里都容易结成团伙,他们的谈说足以掩饰邪恶蛊惑众人,他们强大的抵御能力足以对抗正义而谋求独立,这类人是奸雄,不可以不除!”
弟子颜回插话:“老师话的很有道理,少正卯这种人辩言乱政,不能让他们再蛊惑人心。”
孔子看了一眼颜回,微笑首肯,继续说道:“你们听说过吗,殷汤杀掉尹谐,文王杀掉潘正,周公杀掉管蔡,太公杀掉华士,管仲杀掉付乙,子产杀掉史何,这七个人为什么处在不同朝代却无一例外被毫不留情地诛杀?因为他们虽然年代不同,但造成的巨大危害是一样的,因此不可赦免!”
弟子们听老师说得有道理,有人点头沉思,有人小声议论,沉闷氛围散开去。
孔子进一步总结,诗云:“忧心悄悄,愠于群小。小人成群,斯足忧矣。”
诗经里说,君子忧心不已,是因为周围有一群小人,小人如果成了气候,那是最令人担心的事情。
少正卯这类人,如果任凭他聚众滋事,发展反对势力来对抗鲁国,鲁国的处境就会很危险。所以在关键时刻,孔子果断诛杀这个恶人,才能维护鲁国的稳定发展,才能对抗强大的齐国、吴国的威胁。
孔子杀少正卯是历代攻击孔子的人最重要的凭据。他们认为,孔子我行我素,以“辩言乱政,离间君臣”的罪名斩杀少正卯。当时鲁国朝臣以及孔子的徒弟子路、子贡也多有埋怨孔子。那么向来崇尚仁政的孔子为什么非要杀了少正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