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零九章 赵构皇位继承人(2 / 3)
1142年,小张病死了,十六岁的赵瑗也一同交给了小吴收养,从此以后,小吴在表面上不再偏袒任何一个皇子,可赵璩毕竟是她从小带大的。
两年后,赵瑗的生父死了,按规矩,他需要回去守孝三年,但他现在身份非同寻常,赵构召集群臣讨论,赵瑗究竟该不该回去守孝。
以秦桧为首的秦党都主张遵循旧礼,赵瑗必须回去守孝,这么一来,等于是否认了赵瑗的皇子身份,因为赵瑗既然进宫,应该守孝的就只有赵构这个养父。
赵构考虑再三,还是同意了秦桧等人的建议,让赵瑗回去守孝,这期间,赵璩进封恩平郡王,再度和赵瑗平级。
赵瑗和赵璩两人,在宫内一直齐头并进,你追我赶,究竟谁能继承江山,连赵构都没有把握。
赵构本人很看好赵瑗,他曾经当着大臣们说:“赵瑗这孩子天赋异禀,博闻强记,有如神人一般。”
但是后来入宫的赵璩,得到吴皇后的偏爱,吴皇后又善于讨好韦太后,因此韦太后也喜欢赵璩。
秦桧善于见风使舵,又觉得赵瑗能力太强,日后必定是自己的劲敌,所以也偏向赵璩。
一个能力出众,一个得到后宫和权臣的拥护,赵构这个做养父的,不免感到头疼。
如果从江山社稷考虑,赵瑗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其实赵瑗从小就表现出了王者气质。
赵瑗出生于嘉兴(今浙江嘉兴,时间正好是靖康之难那一年(1127年,他出生的时候,有个叫张浩的医生那晚路过嘉兴县衙门口,忽然看见官舍那边红光漫天,担心失火了,便赶忙爬过去,结果他发现并没有失火,是赵县丞的儿子出生了。
赵匡胤有四个儿子,赵德秀、赵德昭、赵德林、赵德芳,赵德芳是最小的儿子,被封为秦王。
到了北宋末年,赵德芳的后人、赵匡胤六世孙赵子偁(音撑考中进士,担任嘉兴县丞,相当于副县长,赵县丞正是赵瑗的亲生父亲。
嘉兴有个东塔寺,寺庙里的和尚为了让钟声有回音更响亮,在钟的下面留有空洞,用竹叶藤条盖住。
赵瑗小时候和几个小朋友在东塔寺玩耍,不小心一脚踩空掉入洞中,周围的人大惊失色,纷纷往地洞里看去,却发现赵瑗昂首挺胸站在那里,没有一点惊吓的样子。
于是,嘉兴人都觉得这孩子不同寻常,以后能成大事。
老话说,三岁看老,赵瑗也确实应了嘉兴乡亲们的预言,进了皇宫,只是还需要历经一番磨难。
最大的磨难倒不是来自后宫的较量,却是秦桧的处处刁难。
赵瑗是有社会正义感的人,他对秦太师的所作所为颇有微词,还经常报告给赵构。
比如在1142年至1144年之间,虔州发生了兵变,衢州发生了饥民暴动,太平宰相秦桧隐瞒不报,赵瑗知道了,就问赵构知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