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章:读书还是纸质的舒服(2 / 2)
无论是否愿意,你都不得不承认,一个属于“听书党”的阅读时代已经到来。
根据上个月底公布的第十七次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愿意阅读纸质书的中国人只有367,而仅仅一年之前,这个数字还是384。剩下的一大半人,除了喜欢电子阅读,还喜欢听书。
过去这一年,有超过三成的国人养成了听书的习惯。218年,成年人听书率还是26,219年,这个数字就已经超过了3。统计结果与我们的日常观感也相吻合
公园里,健身大爷腰上别的小音箱里播放三侠五义;地铁里,上班族用耳机隔绝世界,罗振宇和村上春树交替出现;
写字楼里的白领,早就把热播剧集的原著听过一遍;多少人在早晚高峰拥堵的车流里,把一直没时间看的明朝那些事儿听完……
百度查过数据,和成年人比起来,未成年的人的听书比例更高,达到了347,对于相当一部分后读者而言,“书是用来听的”可能已经成为一种与生俱来的认知。
随着听众基数迅速扩张,越来越多的资本也瞄准了这个新兴市场你能想到的任何热门、经典著作、成功学秘籍、心灵鸡汤,基本都能找到有声版。
对比看书,听书的优势总结起来很简单便携、轻松、随时随地。
即便轻薄如kdle,也总要在背包里占一方空间,有声书则只需要一部手机。
和埋头苦读相比,听书在接受上相对轻松,完全可以作为日常生活的“背景音”,一边通勤、做家务、炒菜,一边就能把一本书听完,很容易带来利用碎片时间的成就感。
还有不少人觉得,有声书不费眼睛,甚至不费脑子,可以作为日常消遣。但听书最大的问题,也恰恰在来自这份“惬意”。
清代的袁枚用黄生借书说一文劝勉青年黄允修读书时,曾下过这样一个判断“书非借不能读也。”
为什么借来的书才能读好呢?
因为“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借书者担心主人索要,所以才能读得既快又认真。
反观那些藏书丰富的富贵之家,则“姑俟异日观”,一日推一日,永远也没有读完的一天。
和古人相比,现代人阅读的成本已经很低,而有声书又将这种成本几乎压缩为零不用购买书籍或阅读设备,不用腾出单独的一段时间,甚至都不用聚精会神。
这种唾手可得的惬意,在降低阅读门槛的同时,也消解了阅读这一行为本身的严肃性。
被念出来的作品成了易于消化的流食,久而久之,读者自然也失去了啃硬骨头的兴致和能力。
意大利作家翁贝托艾柯与法国作家卡里埃尔别想摆脱书里谈到,纸质书是完美的发明,没有其他载体比“纸质书”更适合用来实现书的用途,包括电影、收音机、电视、电脑乃至各类电子阅读器的发明,都无法取代纸质书,反而愈加证明了纸质书的价值。
读书还是纸质的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