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怡国使者至赵国士子书院(1 / 15)
自遥祖废法,大东朝立国分封后,随着原先老一代追随遥祖的统治者不断死去,失去了真气的修行人与普通人之间再没有了所谓云泥之别,打着遵循遥祖旨意,彻底覆灭修行独断之火的起义浪潮一波接壤一波,各地大小新领主四起,接连称王,各国、各领地之间纷争不断,大小战乱不休,大东朝名存实亡。
大东朝皇帝更是形同虚设,根本没有实权,所谓气绝而未身亡,大抵说得便是这种景象。
据大小正野史记载,大东朝仅仅分封后两百年间,大陆各地前前后后便出了七百多位王,新老王之间的交替,充斥着残酷的血与泪,也充斥着让人感到麻木的权力更迭,于百姓而言,他们更在意的事情其实是,秩序的稳定以及吃饱穿暖生命安全得以保障的根本诉求。
在长江黄河中下游段,得力于水源丰富,水路发达,国吞国,国裂国,在大东朝立国分封后一百年间逐渐形成了相对一统的十二国,他们的君王相继逼迫着大东朝皇帝颁旨承认了他们的王国自治,于是大东朝之天下,名正言顺地成了多家天下。
据史料所记载的情况来分析,这十二国当时的领土约莫横纵四千里,而这十二国也是在足足两百余年间,在农业、手织业、商业等等方面对整片大陆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故后世研究史学者,往往将大东朝分封后一百一十三年至三百零五年间,称作“华原十二国”时期。
故事,便是从大东朝立国后第二百五十五年开始讲起的。
赵国都城,合桥,初夏六月。
月初,大白日,士子书院人来人往。
周辰潇今日有幸能跟着白家二公子去到书院里面旁听——换做寻常,他这种小伴读是只能到书院外面乖乖等到白二公子听书结束的,逢谁从书院里面出来碰上了,那都得和马夫一起弯腰讪笑着说一句大人好,公子好之类的话,遇见官大的,保不齐还得跪在地上等人过去再起来。
半月前听说赵国与怡国停战,赵国大胜,怡国被迫求和,派使者献出了不少国内奇珍异宝来讨赵王和那些大臣开心,赵王大喜,先是嘉奖了几位勇将,这次赵国统军的乃是个年纪不大的军事天才,赵王直接连着晋升了他两个爵位,于是“那个大败怡国的左姓新晋侯爵,是个年轻的十九岁赵人”的话,短短半月便在诸国之间传开了。
赵王为在几月后的中秋大典上庆祝,开始亲自督查所需用到的各类物资事宜,虽说赵王心里打的没准是怕手底下几个老东西借机贪污而坏了大典完美进行的如意算盘,但听一些士子说来,好像是要借机打压朝堂上一批老臣才这样做给他们看的。
赵王以朝廷的名义向民间几大商会拔了几批银两,白家便是其中一大受益者之一。
今日这些书院里面行色匆匆的可不止是入学的寒门士子(所谓寒门,亦是士族之列,非寻常百姓,还有不少达官显贵府邸里的家仆,那些在赵国文坛或多或少都有名气威望的老师们说,再过两个时辰,便会有上边的两个大官下座书院,与怡国来使在书院里签订止战协议。
这在书院里传开以后那可是件闻所未闻的大事!
有谁何曾见过两国停战之大事可在一座小小的书院里商议的啊?
虽说书院是为赵国朝堂选拔未来人才的文人重地不假,但毕竟多是些寒门子弟,是联合商贾之辈花重金从朝廷官僚体系晋升通道里开出的一条偏路,大概就有种蓝星上私立学校和公办学校之间的区别一样,教学质量不见得差,只不过认可度不见得如公办来得那么实在。
那问题来了,平日里达官显贵们都不稀得来的地方,就突然升格为足矣商定国事的地方了?
赵国可是向来讲究大国风范,礼仪可随性不拘小节,但不能不彰显大国气度。
合桥单是议事大殿便不下十处,能招待使者的驿馆更是不下二十处,至于那些风流杂耍地,若是那些个怡国使者乐不思蜀愿意捯饬着去,不下百处。
所以何故来此书院签订协议呢?
在赵人的风俗习惯里,越大的地方,装潢越好的地方,才越有资格作为商议大事的地方。
那无非就像士子们私下说的,赵国虽说国力远胜怡国,但两国百年来一直不曾停止交恶,这怡国也是块硬骨头,时不时还啃得赵国掉牙齿,如今终于是狠狠地啃出血来,定是要乘胜拿着棒子给怡人头顶来一个痛击!让怡人再也抬不起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