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2章 角色转变(2 / 2)
刘正犹豫了,人为的制造独生子女家庭。当两个家庭的独生子女组成新的家庭。那么一对夫妇就得赡养四个老人,还有可能随着长生技术的进步增加养老压力。到了那个时候,两个人的劳动产出供养六个人的生存所需,不敢生就会成为常态。不管梅园怎么鼓励生育,摆在独生子女面前的生存压力不能有效的解决,谁敢再养孩子呀?
人口断代的后果会十分严重,倘若把老龄化的压力转嫁给梅园,那就相当于所有的劳作人口都要分担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压力。这就是导致高额的税赋,形成一种连锁反应。当不敢生成为一种常态,各种危机就会层出不穷。
贾诩说:“庄主,战争的优胜劣汰就是遵循弱肉强食的自然法则。通过战争减少人口,其实就是历史性的剔除老弱病残,从而达到人口比例优化的最终结果。”
刘正沉默了。兴汉山庄面临的问题,是在于续命丹的成功问世,随之出现的长寿技术普及,将梅园的平均寿命提升到了五十岁。根据华佗的估计,部分人口的寿命将会突破一百五十岁的极限。至于兴汉山庄的成员,更是超过了两百岁。
按照梅园的法律,产业工人的退休年龄直接与兴汉国百姓的平均年龄挂钩。这就意味着长生技术的进步让兴汉国的退休养老时间的延长。假设当前的平均养老年限为二十年,也许过不了多久就会是三十年,四十年,甚至是五十年。一旦出现有效劳动年限低于养老年限,全民血赚的后果就是养老体系的彻底崩溃。
刘正不敢想象,当有一天处于平均年龄之上的人口超过了百分之五十,兴汉国又该如何维持各项产业的正常运转?然而人类追求长生的脚步又无法停止,普通百姓的平均寿命只会越来越长。
郭嘉的建议是向外扩张,用战争挤压的模式淘汰人口。摆在梅园面前的只有一条路,那就是通过战争的手段解决人口老龄化的资源需求。
贾诩的手段就比较粗暴了,让梅园内部进行新陈代谢。简而言之就是引发内部矛盾,把脓包挤破,从而缓解人口压力。
鲁肃执政多年,认为随着兴汉国实力的提升,战争成本会越来越大。内部新陈代谢又过于残忍,也不是最好的办法。唯一的出路就是增加产业工人的劳动年限,实行终身劳动制度。只要力所能及,就不能闲着。
人都会有惰性,颐养天年是每个人都梦寐以求的事情。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在尊老爱幼方面的决策会更加的理想化。就拿近阶段的兴汉国来说,孩子过了弱冠之年依旧在啃老。大部分过了退休年龄的老人也按部就班的进入了无业养老阶段。支撑整个梅园运转的人口就是而立之年到知天命寿数阶段的人口。
鲁肃也知道,只有战争,才能让所有的人都闲不下来。可是战争伴随着的是整个时代的人的痛苦。既然不能通过技术手段抑制人口规模,那就通过技术手段替代人力资源。
一方面适当延长劳作年限,这就需要解决人类惰性的问题。据刘正估计,相关律法的修订,会牵涉到梅园的信誉问题。延长劳作年限的办法很有可能会无疾而终。
另一方面就是利用技术手段替代人力资源。把原本强加在退休工人身上的劳动时间用机械手段进行替代。在不增加正常劳动人口工作时间的基础上创造满足所有人需求的劳动价值。
刘正想明白了,无论是战争,还是延长劳动年限,都无法解决人口压力问题。唯一的办法就是提升生产力水平,用机械替代人力资源来化解老龄化压力。
只要产业布局不崩溃,就可以用技术手段解决资源需求的问题。简而言之就是在不能增加土地面积的情况下,只能依靠提升亩产的办法来满足人口数量增长的额外资源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