砍掉剧情——5黄宗羲出手(2 / 3)
这话是说,朱熹讲有一个天理在,万事万物都是依照同一个天理而运行的,人也要依据这个天理生存,这个天理,就是太极。
朱熹已经把这个理给推导得无懈可击了,大家按照朱熹的道理,朱熹的伦理指导自身,社会,国家,就可以天下大治。
把格物拿开,格物归格物,人伦归人伦,那朱熹的理,从根基上就动摇了。
就好比,人不能根据杠杆原理去制定社会道德,法律一样。
同样道理,王阳明早年看朱熹的书,也认为万物中蕴含着指导人生活的天理,所以王阳明枯坐在竹子前,冥思苦想这个天理,没有想通,这就是著名的阳明格竹。
王阳明没有从竹子这个物里格出什么人生应该遵守的大道理。
后来王阳明干脆就认为每个人心中本来就有天理,不需要格什么竹子。
但是格物就被王阳明理解成要去做事,在与人与物的历练中磨砺自身,最终发现自己的本心,这个过程就是格物。
这个格物的定义,在王阳明这里,已经和物理学无关了,而是说在人与人接触中,人与物的接触中感悟人生应该遵从的大道理。
同样,把与人与物的历练这个格物拿开,做事归做事,做人归做人,也动摇了王阳明心学的根基。
这是王阳明的进步之处,也是他的退步之处。
进步是说,格物既然与物理学无关,那就是解绑了物理学,而王阳明的儒学,也就更加自洽了;
退步是说,儒家,这个两千年官学,竟然退化成了纯粹的人伦学,没有物理学的部分了。
就好比亚里士多德有很多错误的论断,但是后人能通过反驳这个错误,从而进步。
那你连错误的论断都没有,怎么谈进步呢?
格物而后致知,王阳明说的是发现了本心就要致良知,良知者,好的认知,好的认知者,就是善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