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孩子们眼里的妈妈(1 / 1)
人一生最重要的任务,是找到自己的兴趣,并把它发展成为特长。即使这特长无法带来物质上的利益,至少可以填补精神上的空虚。
我们这一代人,大多没有拿得出手的特长。吹拉弹唱,琴棋书画,都是马尾提豆腐——提不起来。这和当时的条件有关。尤其是当时的农村,能吃饱肚子就好了,上学都是奢侈,更不要说什么兴趣爱好了,根本不知道有这么一回事。
现在,条件好了,从三四岁开始,每个孩子至少会参加一个兴趣班。同时参加两三个兴趣班的,也不在少数。几年下来,孩子们一个二个都有了才艺,可是妈妈们还是老样子。
有的孩子学会了乐器,比如钢琴、小提琴、古筝,能弹几首象模象样的曲子了,需要表现的场合,一点也不露怯。但妈妈跟了好几年,仍然五线谱都认不全。
有的孩子学会了游泳。虽然挨呛水,挨教练骂,哭着闹着不想学。但毕竟学会了。一旦学会,如鱼得水,游泳池遂成乐园。但妈妈,虽然知道游泳是最好的健身,也很想学,却仍然只敢岸上观。
以老大为例吧:两三岁时第一次拿起画笔,画了第一条很不直的直线,画了第一个根本不圆的圆圈。然后画房子,画汽车,画大船……现在可以比较自由的画出他想表达的东西了。可是我,他老妈,仍然什么也不会画。画出来的东西,和老大三四岁时的水平相当。我常常想:假如我和他同时参加兴趣班,会怎样呢?这么多年画下来,难不成还不如他?
我们一直说:人贵有恒。大人们常常做不到,孩子们却做到了。
当然,妈妈和孩子的兴趣点可能未必一致。但是,道理是一样的。我们没有才艺,年轻时可以归因于条件不具备,但现在,只能怪自己懒惰吧。
有一年,绘画兴趣班的老师要求孩子们画人像。对着爸爸或者妈妈的照片画。还要在旁边写上ta的年龄、职业、爱好。
那些画像倒也罢了,令我发笑并思考的是孩子们在旁边的文字说明。虽然有错别字还有拼音,不影响阅读。
“我妈妈的爱好是呆在家里。”
“她是家里的家庭煮妇。妈妈最喜欢玩手机、玩电脑、打扮。”当有一天看见“家庭主妇”这个词,孩子会不会以为碰上了错别字?
“我妈妈喜欢的东西是金钱。最爱好买衣服,首饰。爱臭美,睡觉前都要化个妆。”
“我妈妈喜欢看平板、电脑和玩手机。”
“我妈妈喜欢体育节目和玩手机。”
“我妈妈喜欢看书。”这是老大的。我还有别的爱好,但在家里,他见到最多的大概就是我看书的形象了。
大部分妈妈的爱好中都有“玩手机”这一项。这是从孩子的角度去看的。这不是一个太正面的形象。记得有个同事说,孩子在家,哪怕假装看书也要看,以此影响孩子的行为。我本色出演即可,爸爸有必要装一装,他一天到晚不是对着电脑就是对着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