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7章 赵国变法应何从(2 / 3)
甚至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比那高高在上的赵王还要难对付啊!否则,历史上赵国的改革变法也不会仅仅留下“胡服骑射”这四个字了。
是的,历史上的赵国还真的就改革变法过,就是赵武灵王所推崇的“胡服骑射”。甚至赵国的变法还是是吸取了魏国变法失败的教训,转而学习秦国的变法的。
从本质上来讲,赵国的变法与秦国几乎如出一撤。
秦国是通过“耕、战”二策,将秦国有限的国力全部集中到军事方面,进而推动对外战争,从对外战争中吸取养分,从而反哺国内略显萧条的经济与稍显尖锐的矛盾。
经济的萧条,很好理解,因为大量的民众全都只事“耕战”,商业的流通、娱乐的消遣自然少了,经济自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变得萧条。
而尖锐的矛盾,则是在底层人民与上层的世族之间的矛盾。
秦国所谓的勋爵制度,说是有功必赏,实际上,却是先予剥夺,再予赐还。
即先将秦人打入尘埃,剥夺其一切权利和财产,再鼓励其耕与战,视其程度不同,给予赐还他们本该享有的作为人的权利。
底层秦人在剥夺与赐还的过程中所创造的巨大价值,包括掠夺他国的财富,则都成了秦国包括秦王宗室在内的上层世族们享用的美餐。
当然,只要秦国能够一直在对外战争中取得胜利,底层的秦人就还能看到希望,也就能苟延残喘地活着,矛盾也就不会被激化。甚至,还会成为这个制度的护拥者,所谓“纠纠老秦,共赴国难”便是明证。
这也是鲁迅先生所谓“暂时坐稳了奴隶”的阶段。
可一旦对外战争出现失败,尤其是反复的失败后,得不到赐还的底层秦人会失去希望,而高高在上的世家大族们,却还想从那些本就一无所有的泥腿子身上刮下一层油,以弥补自己在失利的对外战争中的损失,
于是,底层的秦人便进入了鲁迅先生所言“想做奴隶而不可得”的阶段,矛盾便会不可抑制、不可避免地被激化,从而令秦国坠入无底的深渊。
历史上刘邦攻入关中,关内秦人夹道欢迎,原因大抵便是如此。
而赵国方面,当年的情形比之秦人还要糟糕。三家分晋,赵国拿的地盘是最靠北边,不仅最偏、最贫瘠,同时地盘也是最小的。
北有强燕,南有韩魏,西边还有个虎视眈眈的秦国,甚至中山小国也常常犯边,赵国的情况可谓是水深火热,而它所要面临的首要问题不是争霸,而是活下去!
于是,学习秦人先强兵,后富国,即“先生存,后图强”,成了赵国唯一的选择。而胡服骑射,便是赵武灵王强军的一系列措施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一项。
毕竟所谓“华夏”,“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