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诤臣(1 / 3)
弘治四年,接连有不少朝中重臣去世,如礼部尚书、太子少保周洪谟,工部右侍郎黄孔昭等。皇帝哀痛之余,给他们的家眷不少恩赏。
孝宗皇帝从继位后便命人纂修的《宪宗实录》,终于在八月完成,共二百九十三卷、宝训十卷、目录、凡例加正文共三百零五册。
十月,宫里添了桩大喜事。孝宗皇帝的长子朱厚照出生,阖宫大庆。这是皇帝的第一个孩子,也是皇长子,众人都视若珍宝。
本欲请旨出宫的瑾儿,被皇帝以皇子年幼,需人看顾的理由又留了下来。瑾儿虽有几分无奈,却也没有十分坚持。她想着:宫里就张皇后一个后妃,年少的她哪里懂得如何养大一个娇娇嫩嫩的孩子,自己即便真出了宫,也不会很放心。算了吧,大不了再耽误个一年半载的,她宽慰着自己。
这日有朝臣上奏,请皇帝广选后妃,理由是皇后如今刚生养,不宜侍寝。按说这由头也没什么毛病,的确也是为皇帝着想。孝宗皇帝如今不过才二十出头,正是血气方刚的年纪,整个后宫却只张皇后一人,于子嗣极为不利。
为了大明江山计,群臣早就想进言了,只是以往迫于皇帝压力,不敢置喙。如今这么好的理由岂肯放过,于是这一人上奏,竟至百臣来附。
皇帝不胜其烦。少时的他经历过几番生死,全因后宫嫔妃间的争风吃醋,勾心斗脚。他至今心有余悸。况如今张氏已为自己生下皇长子,为皇儿计,也不能让他经受自己曾受过的苦难。但总有些迂腐的臣子,拿前朝规矩来压自己,他很是不爽。
皇帝对瑾儿叫苦道:“朝中这些老臣,冥顽不化,日日上折请广选后妃,瑾姨是知道联的,朝务如此繁杂,我一向身子并不算好,如今又添了皇儿,为他计,便更不会纳妃了。只是他们天天在联耳边聒噪,烦得很!”
“万岁爷莫怪,他们原本也是好心。况以往哪朝当皇帝的,不都是三宫六院,七十二妃的,如万岁爷这样只钟情一人的,尚从未有过,他们想必也需要适应。万岁爷便慢慢拖着,日子一长,便不会再提了。”
瑾儿柔声宽慰道,心里却有些不以为然。说内心话,她其实是希望皇帝再纳几任后妃的。张皇后虽算得上贤良,但向来耳根子软,没有大主见。这样的人身在后位,于朝廷来说,算不得是幸事。况皇帝如此钟情于她,日后说不得会为了她生出些是非来,倒是不好了。若能再纳上几个妃子,分些恩宠,反倒是好事。可惜啊,皇帝是至情至性之人,看来此生是不会再纳妃了。
孝宗也清楚,此事只宜缓缓拖,万不可激化矛盾。便借口朝政繁忙,自己身体羸弱,太医吩咐宜静养为由,选妃一事容日后再议。朝臣们无法,也只得偃旗息鼓,不再提此事。
此事最高兴的自然便是张皇后,后宫只她一人,自然恩宠也只在她一身。千百年来,从没有哪个皇帝不是三宫六院,唯有他如此清苦,让自己独享这份深情与无上尊荣。她的内心是感激的,对皇帝的爱意自然又添了几分。
张皇后有个弟弟,寿宁侯张松龄,算不上聪明。平日里游手好闲,不务正业,还时不时的出去惹些事端,仗着有张皇后这层关系,行事未免有恃无恐。
但此时的朝廷风气已然逐步向好,总有些不畏强权的人出来申张正义。这日张松龄正为非作歹,恰好被当世的文学名家、户部郎中李梦阳瞧见。一向耿直的李梦阳,回去就参了张松龄一本,告他欺压乡里、抢占农田、胡作非为。
奏折刚落到明孝宗的手里,张皇后就知道了,她悄悄遣人去跟弟弟张松龄报了个信,让其收敛收敛。谁知张松龄纨绔子弟,根本没当回事,相反还抓住李梦阳奏折中“陛下厚张氏“这一句,大做文章,诬蔑李梦阳对张皇后大不敬,居然上折请孝宗皇帝治李梦阳死罪。
孝宗自是知道张松龄的人品,并不予理会。哪知张皇后父母竟亲自给女儿施压,逼迫她站在张松龄一边。张皇后迫于无奈,便到皇帝面前去哭了一场。仁善的孝宗哪里见得妻子的眼泪,忙温语安抚一番,并让牟斌将李梦阳抓进了“诏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