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意识 三(1 / 1)
如果已经具备了足够的协调性和高度的智能时,可以在这样的信息结构下,建立出一个伪意识的存在。
就像是在机器上赋予的大数据库反馈,以及经过锻炼的人工智能。机器在对数字信号上的计算能力,要远高于大脑。利用这样的优势,机器在实际效果上也可以达到对人的模拟,甚至于超越。
不过,机器可以无差别的复制,而人却不具备。神经系统的智能,在表现上,存在太多的差异。可以想到这并不是什么优点,太多的影响因素,让系统存在了极大的不稳定性;但又不能称为是缺点,毕竟面对不稳定的外界,差异下产生的复杂性和随机性,又是一种推动进步的初动力。
智能的差异,首先来自于生物本身的生长成长机制。细胞分裂,从最开始的第一次分生,到生长成型,再到赋予人格。这之间,谁知道我们经过多少次的复制和再生。谁也不会记得自己最初始的样子。这种分裂式的力量,好像在课本里有关于核爆当中也说过一次。
在这样几何式的爆发下,哪怕当中只有一次对函数曲线的背离,形态都会出现难以预计的改变。更不用说,在生长中,每个细胞的分化运作。这种不稳定,首先就会造成感知系统的差异。又在神经系统不断的复合下,不断放大。基于感知系统,到网络结构,到具体思维上的逻辑规律,以及最终反映出的人格,都将不同。
其次,基于生物基础,而搭建出来的神经结构。即使在输出结果相同的条件下,搭建出的神经网络,也并不相同。而这点差异,其实在后期的认知,关于智能的表现差异,有着很大的关系。
在记忆体的点,线,网的结构中。记忆和逻辑可能会以各种各样的形式组合出一个最终结果。而且,再经过实时调整和输出修正。最终造成,在意识面同一的结果,但并不会在逻辑和记忆构成上,既神经网络上,难有同一的形态结构。
而天然的地域差别,反映到生物上,就一定会有代谢和调节系统上的不同的环境。这种广域的条件差别,又广泛的存在着。
如果三者共同作用,相互叠加。在时间线上,又不断扩大。可以想象,最后的结果,可能找到两个相同的人都不太可能。更别说细微到神经系统上。
不过即使人在生物层面存在不同,仍然可以在语言,文字,知识,文化的后天体系中,保持着一定的同一性。达到系统间的相互兼容。
也有所谓的,勤能补拙。硬件上不支持,那不如在软体上下功夫,做更好的自适优化。
我们相信,越来越多的可能,依靠对于神经结构的优化,以及对特定记忆的统一引入。神经系统仍然可以被很大的程度的统一起来。相信每个系统的潜力。就像之前所说,不确定性,更多的随机性和复杂性,希望保存下来这份原初动力。
对于现行版本下,系统的智能,对于个人客户面,仅最高支持到知识体系层的建立。具体到行为和社会层,智能的高度,只会在少数客户身上体现出极好的表现。在社会体系下,机会,以及建立于社会的特定能力,以及综合实力,其实更会适合于社会层的表现。
另外,在神经系统中,我们加入了过强的修正调节系统,不论是在协同的实时调整,还是在具体执行中的输入输出信号的真实性修正,都在发挥着太大的作用。
而对于依靠感知的神经系统,这又成了对于智能的双刃剑。修正后的数据,往往会有所失真。往往补充混淆,记忆缺失,内容边际不清晰等,都会和这种修正有关。更容易在初始的逻辑和记忆阶段造成问题。但不论对于感知的信息,还是逻辑构成,还是具体行为的执行,这种修正都在实际中是必要的。
不过话又说回来,实际上,修正主要也是对于结果的实际输出做调节,以防产生不符合实际运作的信息数据。而且,其实数学学不好,大多数也和修正功能没有直接关系。(对于抽象内容的学习,其实主要是构建认知上的概念模型。如果智能上没有太大的兼容问题,一般是没有构建出稳定的的记忆构架,或者缺少连接的锻炼。说白了就是,没实际弄懂,或者不花时间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