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维度 五(1 / 1)
现在,我们需要去正面去看待这个系统了——情感。
首先,情感的运作方式和认知,不同于基于现实物理模型的感知反馈。所以如果弄不懂情感,也并没有什么不对。
感知体系,本身的建立,是基于细胞基础上的物理结构。这样,它的运作是有迹可循的。即使你边际界定再模糊,在不断的连续修正下,仍然可以获得统一于自然的感知系统。
可情感就不同了。情感,在频次,持续时间,获得的结果上的样本,显得匮乏很多。在本身就含有主观因素条件下。具体到每次事件,不同时机下的结果,又会不同。太多的内外因素导致,结果的分布不均衡,更近似于随机。那神经链接,形成的反馈,相比于感知反馈,会相对有所缺失,难以统一。(以后会在学习功能中详细解释,神经链接下,对于内容理解学习的过程。不过,在儿童时期,多接触互动,相对来说,获得的人际交流的内容反馈会更好。
所以,在情感上,获得的认知,往往是滞后的,而且还不太准确,并且还带有主观判臆断。(尤其是现代社会体系下,交流互动的复杂度更大,而且更多的欺骗性互动的使用让这个难度更大了
情感的感知系统呢?
情感最初的样子,可能并不是那么美好。在缺乏情绪物质的时候,生命什么时候变得需要有彼此的存在?只有孕育和繁衍。那时候可没有什么交流的意义。
繁衍是场竞争。但孕育,可是天然的,让生命,进化出了情感。对自己的后代,的特殊对待。大自然当然会尽量避免对后代的竞争,以尽量保证后代的保存和成长。从特殊的生存习性,本能的改变,到实际的对后代的抚养,实际行为方向的改变。
得益于大脑的进化,对于自身,自己的后代,同类幼体的识别。并在孕激素的作用下,生命放弃了竞争。激素在行为上,有了明显的变化。同样,情绪物质也在丰富,行为不仅在方向上有了变化,更复杂多变的行为方式也在出现。
同时,大脑在这样的行为中,逐渐演化形成了一种共情能力,同理心,一种对于他人的情绪情感的模拟和感知。这便是后来对复杂情感感知的来源。交流用的“语言”逐渐丰富。
可以看看大自然,丰富的情绪表达方式,在自然中比比皆是。但更多的,自然中语言更多来自于肢体上的“语言”。其实与其说是语言,不入说是一种行为的表现。但人类,选择了声音的表现方式,才得以最终演化为复杂的声音表达方式,进而演变为,语言的表达。(语言源自于声音,但之后,逐渐的概念化,符号化,让语言和知识体系,不断进化
这里,能够提取出一些东西,并将之串联起来:情感驱动,情绪行为,情绪表达,“语言”,情绪(模拟感知,同理心。(似乎,离真实的交流用语言就差一步,但这一步,在时间上迭代,真的就是一个社会,一个文明
一个明显的反馈,可以剥离出来了。当然,实际上,这个过程,会充满复杂的变化。而且,如果说整个反应的话,这只是整个反馈的前半段——情感/情绪的认知反馈。反应后半段的输出反馈,仍然需要补充和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