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构建 节律(1 / 1)
生命组建有序的系统,却要应对来自于自然的随机和混乱。
生命或许是自然中的一个漏洞,总是和这个世界格格不入。但却又是这个世界的珍宝。像是泥土中挖掘到的钙铝榴石,一种可以闪耀光芒,来自于无序矿物盐的有序结晶体。
生于诸多混乱的巧合。所以,别介意,每个机体,本应就继承着这份混沌的基因。就像是机体本能的需求。需要光和水,需要进食,需要安全,需要繁衍,需要不断的向前走,虽然不知道现在的前方到底是哪个方向。
机体需要不断的满足自己。面对这样的不间断而且无尽的需求,系统会是如何的狼狈。
记不记得自己婴儿时期,遇到这些问题会怎么做?对。哭,大哭。这大概是每个机体的第一个情绪,带着愤怒,带着悲伤,迎着来自于外界的触碰。一股脑的,就是哭。如果你还有过为人父母的经历,你就会更了解。这种哭,没有固定的发生时间,没有固定的持续时间,没有特定的预前信号,有时候你都不知道是为什么。而且,关键是,不去理会,不去满足,就没办法停止这种吵闹。
别觉得长大了就好了。假如没有管束,你确定明天早晨一定会按时起床?就算有生物钟。相信我,柔软的床垫,困倦的身躯,都会是阻挡你起床的力量。
神经系统作为主要的协调系统,早早就敏感的感知作用下,开始洞悉周遭的规律。跟随昼夜和代谢,让身体的各个机能开始呈现时间上的记忆和规律。作息逐渐有了秩序。
其实,这会形成一个矛盾。并不是每个人,每个人的协调系统,都会和身体的实质情况相吻合。
主导节律的植物神经,对于脏器和调节的节律有着平衡和记忆的作用。但实际主导代谢的,仍然是血液。这种实质性的条件,会因人而异,不同的载氧量,不同的血糖调节激素水平,不同的心脏泵送能力,造就了不同的精力极限和恢复能力。而另一点,对于大脑的脑脊液清理能力和时间,又会和体质,睡眠时间,和脑功能水平有着很大关系。这样,身体的困顿,脑的困倦,和记忆下的时间节律,在有些人身上,难以统一。
理论上,每个人一定会有一个节律性的时间规律,来统一机体每个系统的时间节律。但,又会因人而异,每个人的睡眠时间,生活作息时间不一样。而社会文化下,对于时间作息,有着同一的时间要求,这又形成了第四个矛盾因素:外部统一的时间规则。
而另外一点,有关于自我约束。本身人的各种需求就不一定是规律的,而对于自我的抗拒,情绪调节能力,以及意识上的约束能力,以及实际到行为,都可能有着对时间规则的守则障碍。
如果不考虑外部的时间规则。系统的时间节律,会自己运作,逐渐的统一身体的各项节律。但在初期的作息,需要一些强制的时间安排。比如每天十二点前睡着,比如早饭晚饭的食量,比如对晚间减少激烈的或者不规律的聚会等等。都需要个人在行为上有节律性时间安排。
而在这样的安排下,身体会在极限范围内,会逐渐的统一身体的各种节律。代谢和循环,还有调节,会逐步的形成一个共同点时间节律。
这里,个人建议十二点以前到达睡眠。这大概是一个睡眠时间的恢复极限。在十二点以后,脏器的功能,身体的休眠,以及大脑的睡眠,运作,和清理,就难以达成统一。尤其可能还会造成,体力,和大脑活力,难以统一的问题。大概就是,身体上,已经足够休息,需要释放精力,但大脑,没有足够的休息,醒来还会晕晕的,一整天难以高效的工作。
这里,在每天睡前三四个小时,通过大体力的运动,让一天的精力。不论是身体,还是大脑都达到变得困倦。而大量的有氧运动,增强了载氧能力,又增强了大脑的精力恢复,就会让睡眠时间得到统一。这对于大多数人会起作用。
睡眠对于大脑,对于神经系统,的作用,要比体力恢复重要的多。对生物素的脑脊液清理,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由于大脑睡眠期间,大脑会释放相应的催眠物质,让神经细胞开始进入休眠,减少活性。并在活动降低的时候,会规则的对神经细胞的电位清理,对不常用的或者异常的连接做修建。而规律性的,随着催眠物质的间歇性减少,脑脊液会去开始清理神经细胞外的的生物素,清洁生物环境。这样,反复运作。
但一旦到白昼,光,声音,脏器的活动,大量的外部刺激会逐渐减弱伸进细胞的休眠,大脑开始工作。清理也就变得不能够开始并继续。当然,并不是白天脑脊液不循环,但是因为促眠物质的抑制,以及其他物质的干扰,清理会变得低效率的多。但对于工作的神经细胞,正常情况下,生物素的调节又是必要的运作功能之一,清理工作在这个时候会变的多余。
好的大脑睡眠,高质量的睡眠,一定是睡起来,没有疲乏感,大脑会十分清醒。会有种清新的睡后感觉。
而有序的时间节律形成后。人的体力和脑力统一后,这样的协同工作,能得到最大化效率。不论是体力工作,还是脑里学习,都可以有更高的效率(效率不等于实际有效。清晰有活力的大脑,对于神经的链接的正常工作是有利的。并且在时间的叠加上,网络结构会逐渐优化结构。对于学习,这种抽象概念的认知反馈,和模型学习的逻辑构建,也会更好。这样的结构下,获得有效的连接,搭建也更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