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心灵与身体(1 / 3)
对于精神支配身体还是身体支配精神的问题,人们一直各执己见。许多哲学家也参与其中,他们将这看成是唯心论还是唯物论的区别。哲学家们为自己的观点摆出了上千条理由,但最后仍然争论不休、悬而未决。在这一问题上个体心理学也许可以提供一些帮助,因为在个体心理学看来,我们关注的是身体和精神的相互作用。对于病人,我们要从精神和身体两方面双管齐下,可是如果我们从错误的理论入手,我们对此就会无能为力。所以,我们的理论一定要有经验做后盾,并且是能够经受住考验的经验。可是,我们身心无法分离,各种相互作用又纷繁复杂,所以要到正确的切入点非常艰难。
个体心理学使这一问题变得简单,因为这不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问题。精神和身体只不过是人生中的两种表现形式,它们都是生命的一部分。我们只能从整体去了解这两者的关系。人的一生离不开活动,但并不仅仅是身体上的锻炼。种子在泥土中扎根后,就被固定在一个特定的位置,不能随便移动。所以,当我们发现原来植物同样具有某种精神时,定会大吃一惊。即使植物可以预知未来,这也对它没有任何用处。比如,某株植物已经预料到:“一会儿将有人走过来,踩到我的身体,我将死在他的脚下。”这是没有任何用处的,因为即使预料到后果,也无法改变它。
但是,所有可以活动的生物都可以预测并做出反应。这就说明了我们人是有思想的。
“当然,你想好了,要不你不会这么做的。”(《哈姆雷特》第三幕第四场
精神的核心能力是可以预测事物发展的方向。只要我们能够认识到这个问题,就能够明白精神支配着身体——它为活动设定了目标。首先要有一个固定的目标,随机来回地运动是没有意义的。因为精神支配着运动,所以精神是主导因素。然而,身体同样会反过来影响精神,因为运动的完成者是身体。只有身体条件允许,精神才可以支配它。比如,我们很想去月球,但是必须借助高科技的帮助才可以完成,否则只是空想。
人类的活动范围比其他动物要大得多,这里指的不仅仅是活动的方式(这一点从人手的复杂动作中就可看出,他们还能改变周围的环境。所以,我们可以预见,人类大脑的预见能力最为发达,人类奋斗的目的性也会越来越强,以改善他们在整个环境中的处境。
此外,在为了具体目标而发出局部动作的背后,我们还发现,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套独立完整的动作。如果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寻求一种安全感,即克服所有困难并将自己从中解脱出来的感觉。为了这个目标,所有的动作和精神都必须协调一致。这跟我们为了最后的成功,精神迸发、全力以赴地努力,是一个道理。
身体也一样,它也要成为一个整体。身体在形成之初就开始向理想的状态发育了。比如,如果皮肤干裂,整个身体都会努力让其复原。不过,这不是身体的独自努力,精神也挥着重要作用。运动和卫生之类的知识已经证明,在精神的帮助下皮肤会恢复得更快。
人的生命自始至终,精神和身体的合作就在不断地进行着,它们就像一个整体,不可分割。精神就像发动机一样,可以将人体的潜能全部激发出来,使身体变得强壮。我们的思想可以通过身体的动作、表情和症状表现出来。人只要有动作,这个动作就是有意义的。人们的眼睛、舌头和脸部有了动作,使我们产生各种表情,这正是心灵赋予我们的某种意义。我们开始了解到心理学或精神科学研究的到底是哪些问题。心理学的目的就是找出一个人所展示出来的各种动作所代表的意义,并探究其最终目的,然后将这一目的与其他人的目的相比较。
为了实现安全的目标,大脑必须要处理各种问题,以使目标更具体,它需要反复衡量哪里最安全,以及走哪条路会更加顺利。当然,这一过程中的错误也不可避免。一旦目标变得不确定或者根本没有目标,它就不会发出指令。如果我们动动自己的双手,头脑中必定会预设其目的。事实上,如果头脑的选择错了,后果有时是灾难性的。如果真的这样做了,那就证明我们认为这是最有利的选择。心理上的失误会导致行动上的错误。人人都在寻找安全的目标,可是有些人在方向的判断上出了错,具体的行动便会跟着犯错。
当我们看到一个行为或征兆时,如果无法判断其意义,最好的办法就是统揽全局,勾勒出其行动的整体轮廓。就拿偷盗来说,盗窃者会将别人的财物据为己有。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一行为的目的:盗贼想拥有更多的财富,越多越有安全感。所以,这一行为就是由贫穷或缺失引起的。接下来我们就要对这个人的处境以及他的想法进行分析了。最后,我们要试想,如果他是用正确的方法去改善生活,克服其缺失感,他还会去盗窃吗?对于他的最终目的我们无须指责,可是我们必须指出,为了达到目的,他走上了错误的道路。
人类造成环境的变化我们称之为文化。文化是由人类的精神指挥人体的行为完成的。人类的行为由精神所激发,身体的变化由头脑所引导和协助。推到最后,人类的行为无一例外包含某种精神目标。当然,也不应该过分强调精神的作用。如果我们想要克服困难,身体是基础。头脑参与其中以便全身而退——防止疾病、受伤、意外或者器官功能的丧失而导致的死亡。这种目标是我们感知苦乐、展开想象,以及衡量处境的能力所决定的。感觉让身体做出应变,并处理具体问题。想象和分析是预测的方法,但它们的作用不止于此,它们还能激发情绪,让身体做出反应。因此,一个人的情感包含着他对人生意义的理解,也融合了他的奋斗目标。在很大程度上,精神管控身体,但它却不依赖身体,它依靠的是个人目标和生活方式。
很明显,左右一个人的不仅仅是生活方式,如果没有其他方面的协助,态度便不能导致行为,因为行动还需要情感的累积。个体心理学的新观点是情感与生活方式是高度一致的。一旦树立目标,情感便会千方百计地为之努力。我们并不是在生理学领域或者生物学方面探讨这个问题,所以我们不能用化学理论或者化学分析的方法来预测情绪的唤醒。在个体心理学方面,我们以生理为基础,我们认为心理目标更为重要。但是,我们对焦虑所引发的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影响并不关心。我们关注的是焦虑引发的后果。
有人认为,焦虑是压抑性欲和难产引起的后遗症。据以上观点可知,这样的说法简直荒唐至极。我们知道,那些习惯于被母亲呵护和陪伴的孩子,他们的任何焦虑都会引起母亲的注意,这就成了他们控制自己母亲的方式。由我们的经验可知,它也可以有效地控制别人或者某种局势。
有人认为身体或精神的特征都是来自遗传。这就提示我们,必须关注遗传在追求目标中所起的作用。这好像是心理学唯一的研究对象。从任何人身上我们都会发现,感知是朝着某个方向发展的,并且对人类的目的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管是快乐的、悲伤的、勇敢的还是萎靡的,情感与人生态度总是相辅相成的。它们的表现方式也与我们的预料相差无几。
在经历了痛苦之后才成功的人,不会因为一点成就就沾沾自喜。如果我们多加注意,就会发现情感也对我们唯命是从。那些患有广场焦虑症的人,独自一人在家或者派遣别人做事时,焦虑就会消失。神经官能症患者当感觉到无人差遣的时候,就会排斥一切。
情绪也和人生态度一样固定不变。比如,胆小的人总是畏首畏尾,虽然他们在弱小者面前趾高气扬,或者在受保护时显得镇定自若,但其内心的恐惧并不会消失。他的房间里可能会有三层防盗锁,院子里有几条警犬和好几个报警器,却吹嘘自己胆识过人。原本并没有人怀疑他的话,但是谨慎的行为出卖了他。
性欲与恋爱也与此相似。如果一个人心里有了性对象,当他接近对方时,就会产生性的感觉。他集中精力,排除干扰,把其他事物置之脑后,他的情绪和性器官都会产生相应的感觉。但是当这些感觉消失或者出现异常时,他就会出现阳痿、早泄、性冷淡,甚至变态等症状。这些反常行为都是不当的优越感和生活方式造成的。在这种情况下,他不想放弃错误的目标和扭曲的生活方式,因为缺乏足够的勇气和乐观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