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造纸为何(2 / 4)
顾易拿出了两张巴掌大小的东西,一张是丝絮片,一张是麻片。
这两样东西是顾易从宛城工署的仓储中,找到相关材料后,特地制作出来的,参考对象就是后世考古出土的纸张原始雏形:西汉丝絮纸和麻纸。
接着顾易表明自己可以在此基础上,造出成本低于丝帛,轻薄超过简牍的新纸。而且书写效果与前者相差无几,所需耗费的就是收购的这些废料。
刘演闻言大惊,躬身道:“公若能造出此物,实乃天下大幸。”
不要以为刘演是不学无术的武夫,当年他与刘秀兄弟二人,也曾游学于长安。
他深知当世书籍的稀少,主要就是因为承载材质的昂贵和携带不便。
“学富五车”中的“五车”,原义就是用五辆车来装载的竹简书籍,可见其重量。
若是都换作丝帛来书写,就算是朝廷中枢,也承担不起这个成本,否则当年始皇帝批阅文书,也不至于每日使用超过百斤的竹简。
长久以来,丝帛也只是限于书写重大的朝廷令旨,以及关键信函。
昂贵和携带不便,更导致诸多典籍除了朝廷的收藏外,民间典籍几乎都在世家大族掌握之中,外人求阅的门槛极高。
常人想拥有一卷典籍,就算是艰难借得原本后,自己亲手抄写。
承载文字所需的竹简丝帛,其花费之大也不是常人所能承受的。
在刘演看来,若是顾易真的造出了价廉物美,可替代丝帛和简牍的纸张,当世书籍的数量必将因此剧增,此乃天下之幸。
刘演暗思:新纸若能以吾之名义推行天下,或能收天下寒士之心,将来未必不能与那懦弱小儿分庭抗礼。
其实顾易拿出造纸术的真实目的,是在为以后的广开民智,做一个前期准备。
廉价纸张的出现,将对当今世家大族把控的知识获取渠道,产生极大威胁,动摇其掌控朝廷官僚体系的根基。
毕竟文字读写是进入官僚体系的基本要求,单凭这一条,就足以将不识字的平民们拦在门外。
只要官职候选的全是世家子,无论选谁,终归是在大族把控之中。
刘演单凭自己展望到的种种好处,就已决定对顾易的这次计划,给予全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