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章 新的大航海时代(1 / 1)
公元215年,磁约束受控核聚变托卡马克装置成功点火,人类进入新的能源时代。随着积累的高温等离子体场数据和模型理论的不断完善,以氦3(he-3)和氘(d)混合物为燃料,进行聚变,以产生高比功率、可变推力和比冲以及低辐射航天器推进系统,即反场构型直接聚变引擎终于研发成功。从此,人类终于摆脱了化学能火箭低比冲和短工作时间的限制,获得了可以以公斤记燃料提供源源不断的兆瓦级能源供应的强大星际动力源。于此同时,材料技术也获得突破,生产出了超高强度的碳纳米管缆绳,另一个曾经在人类神话中才有的设施-太空电梯也成为了现实。一部部搭载着反场构型直接聚变引擎的升降机,日夜不停穿梭在地表和36公里外的地球同步轨道之间,将大量材料直接送入太空。
与此同时,基于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算法也日渐成熟,机器学习相对普通计算机程序有着更高的适应性和扩展性,可以代替人类完成很多简单重复工作,大量农民、工人、工程师等的经验被数据化并拟合训练成机器模型,可大量复制、不知疲倦、可在极端恶劣条件下日夜不停工作的机器农民、机器工人,机器工程师出现了。当然,由于训练完全覆盖所有可能随机干扰和突发事件的模型很难,并且在正常情况下会大大降低生产效率,很多最终决策和检验依然需要有经验的人完成。以前人声鼎沸的农场、矿山、冶炼厂、化工厂和加工厂都变得静悄悄,只有自动运行的机器,穿梭来往的无人运输车和自动检测机器人,只有发现设备或者产品有可能出现问题时,才会报警通知控制室的人来检查确认和监督修复。近乎“无限”的能源叠加效率极高没有扩展上限的生产加工能力,人类的仓库里再没有缺货这种问题了,人类似乎可以随心所欲的获得自己想要的一切了(如果没有人为的控制和干扰的话。
在月球上建立了大量基地后,月球上丰富的氦3和钛矿支撑人类向下一个目标-火星迈进。公元23年,火星人口达到5万,同时大量向附近的小行星带扩展。小行星带有着丰富的金属和碳氢氧资源,同时重力极低开采和运输方便,很快人类就在谷神星、灶神星、智神星和健神星上的环形山底和地下建立城市,开采和交换资源(由于重力极低和没有大气干扰,加工好的金属和其他资源可以直接通过电磁发射器打到其他小行星城市。
当然,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是真的没有上限约束的,除了人类的欲望。公元24年前后,地球联邦政府发现,支撑人类星际殖民的关键-核燃料出问题了。月球表层的土壤几乎被翻了三遍,反复多次提取之后月球的氦3资源近乎枯竭。当然。地球、火星、小行星和太空城依然可以利用托卡马克或者反场构型直接聚变装置进行其他燃料的聚变反应。但其他类型聚变反应产生的中子辐射问题是本就承受着深空辐射的太空船无法接受的。既然氦3是星际航行不可或缺的,那就去找更多的氦3水星?南北极环形山中已经有城市,但没有太阳风光顾没氦3,赤道附近氦3资源丰富,但白天温度达到7k,没有啥设备能在这温度下长时间工作。天王星和海王星?太过遥远,人员轮换和设备维护很成问题。最终,人们把目光投向了在小行星带“旁边”,太阳系里最大的行星-木星。虽然有着强磁场强辐射问题,以及由此带来的无法保持木星大气层和轨道外之间长时间大容量稳定通信,导致遥控操作木星大气层内的飞行器和机器人很困难,但木星大气里那近乎无穷的氦3资源是无法抵挡的致命诱惑。公元241年,地球联邦议会通过了木星能源开发计划并发送给了火星最高议会,火星最高议会随即对小行星带议会发送执行命令。小行星带议会在经过可行性讨论和修改后,抽调力量进军木星,在木卫三环形山内原有的城市基础上扩建大型城市,在木卫一上建设矿山、冶炼厂和化工厂,为建造木星城市群和氦3采矿机提供材料燃料支撑。最终到了一百年后,木卫三上有了三百万人口的城市群,在他们脚下,一万架采矿机在木星大气层中穿梭,提取的万吨记的氦3和氘源源不断运往地球、火星和小行星带,为人类的星际活动提供能源。
公元255年,自身已经有2万人口的小行星带议会宣布,正式成立小行星带及木星联盟,小行星带议会也升级为小行星带及木星联盟议会。虽然对此提出抗议,但地球联邦议会和火星最高议会面对小行星带及木星联盟议会的强硬态度,也没什么实质的反制手段,只要获得氦3的渠道不受影响,也不必升级矛盾。地球联邦议会和火星最高议会无法反制的主要原因,是木星矿场工作环境过于恶劣,在强辐射高重力和高活跃度的木星大气飞行,一旦出意外就会坠入木星深处直接化为液态金属氢,虽然矿机大部分时间自动运行,但由于木星磁场带来的太阳风等离子体干扰,无法在轨道上遥控矿机上的机器人,总需要人进入矿机排除故障和定期检修,坐空天飞机进出木星大气层和在矿机上维修都要面临巨大的风险,在物质丰富生活稳定的地球和火星上木星矿工基本就是亡命之徒的另一种说法。因此虽然地球联邦议会和火星最高议会极力鼓励本星人去木星矿场,许以高官厚禄,但从来都是应者寥寥。“反正木星矿工本来也都是小行星带的人,只要氦3不受影响,随他去吧。”
对小行星带及木星联盟议会来说,同样存在如何保持木星矿工流动稳定的问题。虽然自身的小行星地下城居住和物资供应条件比火星差半个档次,比地球更是天上地下,因此高收入征召矿工还有些吸引力,但自己本身人口基数就小,木星矿场又要基本满足全太阳系人类的需求,征招的新矿工数量还是远远满足不了轮替要求。更高的奖励?地球永久居留权早就成传说了,火星居留权数量少吸引力也小得多。多方权衡之下,小行星带及木星联盟议会最终决定,在谷神星和灶神星轨道之间,距太阳26天文单位处建立“团结”太空新城。
“团结”太空城是以附近小行星上丰富的碳氢硅氧元素为原料,穷尽目前小行星带所有的资源和技术,创造的一个尽量巨大和密集,生活条件尽量向火星甚至地球靠拢的太空城市集群。在一根十公里长,直径一千米的碳纤维立柱上,两端和中间各设置四根碳纤维支撑柱和数十条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弹性固定带。支撑柱和固定带的末端是环形的太空城主体居住区。整个外形类似于被一根钢棍穿一起的三个自行车轮胎,唯一的不同是三个轮胎之间有数个连接柱联通。整个太空城以碳纤维立柱为中心缓慢旋转,以离心力模拟地球引力。作为太空城主体部分的居住区,最外层由半米厚的碳纤维增强碳化硅外壁构成,用碳纤维增强碳化硅的高强度和高硬度抵抗陨石打击。里面是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材料的内衬,用于保温、绝缘和加强结构强度。第三层是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管道包裹的厚度超过两米的水循环系统,用来屏蔽危险的太空辐射。再里面就是太空城的地板、墙壁和天花板了,均由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材料构成。太空城的能源由在立柱中央位置的反场构型直接聚变装置提供,通过超导导线传输到各居住区。房屋墙壁都由聚乙烯包裹的网状碳纤维材料构成,可以直接利用墙壁中的碳纤维网络传输信号、电力甚至产生并控制调节电磁场。每个太空城可容纳万人,置身于宽阔的街道、高大的建筑和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只要不去看几十米上面的天花板,还真分不清是在地球还是太空中。规划图中数十座太空城一字排开,周围有数百个警卫站提供保护,随时用激光和电磁炮招呼不长眼的陨石。
“团结”太空城仿照地球上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每座太空城也都有自己的地域和国家特色。最好的高中和大学,最有名望的医院和医生,最有口碑的酒店剧院遍布其中。因此从建设开始,它就成了行星带及木星联盟范围内人趋之若鹜的地方,可惜要在其中获得一席之地除了钱,还需要贡献点数,而那贡献点数之高同样是大多数普通小行星带人难以企及的。能在有生之年攒够贡献点数的方法?去海王星外的柯伊伯带探索(来回路上耗费的时间以十年记且名额有限能力要求极高,去边缘陨石带采矿和值守,还有就是-去当木星矿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