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愿以偿(1 / 1)
暑假伊始,凌萱提出补习物理之外还要再上数学辅导班,凌妈妈喜出望外,认为自己的苦口婆心终于有了效果。
陆栩依然是各处游玩,只是不爱拍照,这么多年来,他留下的照片少之又少。
也许以后终将分离,但趁还有时间的时候,总要为看得见的未来——也就是高中,努力一把,不然,可能真的会遗憾。
那个时候凌萱其实还不知道什么是喜欢,只是跟陆栩一起已经成了习惯,父母工作太忙,大多数时候都只是他们两个孩子待在一起,虽说玩闹,但也给了她不可替代的温暖。母亲的关心多半来自成绩的升降,父亲则是放任不管的态度,只有陆栩,是她知道无论如何都会站在她这一边的,所以她想紧握这一份珍贵的情谊。
后来她跟陆栩说,上了初三要住校,因为晚上可以上晚自习,也好约束自己,问他要不要一起。他有些许震惊,但也还是尊重她的意愿,只是自己却坚持继续走读。
虽然她的询问里有期待的意味,他也听得出,但他固执地回绝,只是因为知道他吃不惯学校的饭菜,有他在,至少晚上还可以出校门买点她想吃的东西。两个人都关在里面的话,不是很方便。
当然这一层意思他没有告诉凌萱,也不用告诉,他深信,他们之间不需要把很多话说明白,她会懂。而正是这些沉默,造就了他们后来纠扯不清的生活。
初三又新增了化学,对于凌萱来说,学习的负担又加重了不少。
隔着中间那个教室,很多问题没有办法去问陆栩,她只得求助于隔她一个过道的君熠,幸而他每次都不厌其烦,就耐心和细致来说,比陆栩好很多。况且到初三君熠和秦明月也住校了,上晚自习的时候也时常一起,陆栩偶尔也会来,给她带可口的饭菜,有时候会叫她下去吹吹风,散散步,说是劳逸结合有助于知识消化……也不知道哪里听来的歪理,但凌萱还是通通遵从,毕竟课业紧了,平时见面的机会也不多。
这就是凌萱能想起来的关于大人们口中她整个读书生涯“最艰苦又努力”的一年,其实做过的题,考过的试早就忘了,唯一记得那段时间里一直陪着自己的人。
后来呢?
后来凌萱考得还不错,虽比不上陆栩君熠,但也能进师附读书了。这是唯一一次母亲的名言“多做题,出成绩”在她身上应验。
知道师附的模式,因为父母就在那里面工作,这些年不知道念叨了多少回,生怕她考不上,这回考上了,又开始折腾分班和选科的事。凌萱不想考虑那么久远的问题,她只是觉得,未来三年,能够跟陆栩再一个学校蛮好。如果君熠、秦明月和楚盈盈也在,就更好了。
八月下旬的时候查班级,其实都不用查,凌萱都知道自己在五班了,妈妈说五班的班主任是个很厉害的物理老师,班级配置也跟前四个第一层次的班差不多,理科学好可以为她的未来打好基础……她没太放在心上。
后来才知道陆栩和楚盈盈在一班,秦明月二班,君熠三班,好像跟初中没多大区别,只是不知道教室分布如何。
没有什么期待和欣喜,凌萱和陆栩就收拾行李搬进了附中,跟父母住在一起,这算是这么些年来第一次像一家人一样住在一起,他们总是忙,小时候也是将他们托管给家中老人,初中还是因为老房子在那,才让她一个人住着。到高中,母亲怀着雄心壮志,要把她培养成自己班上的那种好学生,但是这么些年关系不亲不近的,凌萱也知道自己的能力,对于这种要求也置之不理,反正大概率,会落空的。
搬进新教室以后,她考察了一圈,发现六楼的排列就是一二三四五,也就是说,她的班级和陆栩的隔着长长的走廊,中间由初中的一个教室,变成了三个教室。
不过这有什么关系呢?好歹还在一个学校,一栋楼,甚至一层楼,不用常常见到,偶尔见一面,知道他在,就好了。
那时候天真啊,以为感情可以穿越时间和空间,虽不说至死不渝,也可以历久弥新。
但残酷的是,学生时代,莫说隔着三间教室,就算只是一堵墙,就已经是两个世界的人了。只是凌萱不懂,或者说她还没有感受到这种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