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奥西里斯的数字(上)(1 / 2)
确定了42是答案后,林一连忙打开自己的邮箱,接着打开魏强发给自己的邮件。按照对应的顺序,林一打开了标题是“s”的第一封邮件,在密码框输入42这个数字,一阵信息缓冲之后,邮件解密完成。
林一点进去一看,上面赫然写着“make”书店。难道魏强就藏在这个书店里,还是说魏强在这个书店里面又放了什么线索,林一不禁有些疑惑,但是还是转头让刘语帮忙把伦敦所有的make书店都找一下,他要知道这些书店的具体位置分布在哪里。
刘语找了许久,最后还求助大使馆打电话给伦敦本地的书商,但是那些书商都不知道伦敦有一个叫make的书店,甚至他们还向大使馆质疑这个书店确定是真的在伦敦嘛。
“还是没有找到,问遍所有跟书相关的人员,都说伦敦没有一个叫make的书店。”刘语翻开了所有的记录,确实是这样的情况。
“怎么会?如果没有的话,魏强留下这个书店是什么意思?”林一这时有些哭笑不得,这魏强脑洞那么大,这次又会是什么意思呢。同时,林一也有些埋怨魏强,都什么时候了,还让别人猜这些谜题,救人如救火啊,这哥们真心拿自己的命开玩笑嘛,而且接下来还有另外几个密码要解答。
林一挠了挠自己的头发,开始小声嘟囔起这个书店的名字。“make,make,马克,马克。”韩飞突然在一旁念叨着,然后小心地问了一句“魏强是华国人对吧,我最近在教我女儿拼音,你们说这会不会就是拼音呢?马克书店,或者类似发音的书店?”
对啊,既然魏强写了是个书店,那么这个书店肯定就在伦敦,如果伦敦没有make这个书店的名字的话,那可能就是这个书店不叫这个名字。
魏强为了防止别人看出这封邮件所隐藏的地址,故意利用了人想当然的思维误区,以为处在伦敦,这个发音肯定就是英语,但是刚刚韩飞提醒了众人,魏强可是华国人,26个字母不一定就是英文,也有可能是拼音啊。
想到此节,林一赶紧让刘语再次去寻找类似发音的书店。林一刚说完,刘语微微一笑说不用找了,自己知道是哪个书店。
林一有些惊讶地看着刘语,忙问这个书店这么有名吗。见林一惊讶地看向自己,刘语连忙摆摆手,说这个书店这样的称呼只有华国人能懂,而且也只有书迷才知道这个书店,这个书店就是马科书店,全名是马克斯与科恩书店。
“你不知道马克思与科恩书店啊?那你肯定没有看过关于这个书店的那部小说。那可是一部经典的爱情文艺小说啊。”刘语有些好笑地朝着林一问道。林一摇摇头,作为一个典型的理工男,他向来是这一类小说的绝缘体,于是向刘语请教这部小说的相关内容。
刘语向林一几人介绍这部小说就是《查令十字街84号》,接着便介绍起小说的内容,大概就是女作家与旧书店老板之间通过书信往来表达情意的故事。林一本想打断刘语,因为他已经知道了线索,但是刘语开始陷入在小说内容的回忆中,并将小说中的情节娓娓道来,林一虽然没心思听,但是出于礼貌便不再打断,只能感叹不愧是学语言文学的。
落魄女作家海伦爱书如命,但是她收入不高,生活落魄,于是她非常渴望买到物美价廉又货真价实的书籍。鉴于纽约物价过高,偶然,她在一本杂志上发现一则来自一家英国旧书店刊登的广告,便抱着试探的心态给这家位于伦敦查令十字街84号的马克思与科恩书店书店老板弗兰克写了求书单。很快弗兰克给了她一个超乎想象的惊喜,她买到了自己一直苦苦寻找的珍品书籍,并且还获得了弗兰克对书籍珍本的诚意推荐。
起初海伦与弗兰克只是简单的商贸往来,但是随着信件的不断增多,两人的沟通也深入起来,彼此了解越来越多,慢慢地二人真挚地传递内心情感。对于海伦来说,二人的书信成为自己落魄生活的慰藉,而对于弗兰克乃至最后与女作家交流的弗兰克家人以及该书店其它店员来说,这也是二战结束后对艰辛生活的一种倾诉。
弗兰克奔波四处为海伦购买书籍珍本,海伦则从美国寄来丰盛食物,为书店员工们缓解因英国实物配给制而造成的食物匮乏难题。两人通过持续书信来往成为精神至交。海伦一直想前往伦敦拜访弗兰克,却因为各种突发情况而未能如愿。直到她收到弗兰克去世消息的书信,她才终于坐上了飞往英国的飞机。一封封书信,承载着彼此的心。长达2年的书信来往,直至弗兰克去世,二人依然从未谋面,当海莲终于站在查令十字街84号门前时,不由感叹物是人非。
讲完,刘语还很感性地叹了口气,而林一则是木然地点点头,轻声问道讲完了嘛,讲完了的话他就可以告诉众人线索了。
刘语差点被噎住,看着对小说内容无动于衷的林一不由得对他翻了个大大的白眼。等到最后林一说告诉众人线索,刘语则有些不好意思,合着人家就是出于礼貌才听完的啊,不过也在心中暗暗腹诽,死直男,这么不解风情就该一辈子单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