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五十二章:暗子(1 / 5)
望着代王二人离开的身影,朱祁玉不由轻轻靠在榻上,心神有些飘远。</p>
所以说,代王最容易被人拿捏的,就是他懦弱的性格。</p>
刚刚的那番吓唬,换到别人的身上,绝不足以起到一锤定音的作用,毕竟,有了建文殷鉴在前,朝廷对于藩王能用的手段,其实并不多,轻些的降斥,召斥,禁足,重些的削禄,移封,只要不是大逆之罪,也就到这了。</p>
理论上来说,只要他自己安分守己,朱祁玉其实也不能把他怎么样,与他形成鲜明对比的,就是已故的老代王朱桂。</p>
这位太祖子嗣,可谓是恶行累累,在代藩作威作福,什么擅役军民,敛夺财物,甚至就连他的王妃,中山王徐达之女,太宗皇后之妹,都丝毫不放在眼里,太宗刚刚驾崩,他就把代王妃祖孙几个,全都撵去别院不给衣食,任其自生自灭。</p>
这般行径,引来了朝廷的无数次申斥,甚至先皇曾经亲自下旨,命朱桂不得苛待代王妃及世孙,命他从王府禄米内岁拨三百石给故世子之子,并需遣王府官属教习世孙读书。</p>
但是,面对着朝廷的圣旨,朱桂接是接了,接完就束之高阁,就当什么事都没发生一样,明目张胆的违抗圣意,可偏偏,朝廷还没法子治他,申斥无用,削禄他也不怕,禁足什么的,他压根就不听,违抗圣旨是大罪,可毕竟也够不上大逆,不可能降再重的责罚,所以,也就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p>
说白了,作为藩王,只要自己不要脸,真的是可以肆意横行。</p>
当然,这和朱桂的身份辈分有关,其他的藩王,大抵不至于像他一样敢完全无视朝廷的诏命,不过,要说是故意为难,其实也不容易。</p>
这也是朱祁玉选择代王的最重要原因之一,他这样的性格,才是最合适去漳州府的。</p>
至于说代王等人顾虑的问题,朱祁玉自然也考虑过。</p>
首先是倭患的问题,有了前世的经历,朱祁玉很清楚,倭患的根源,其实就在海禁上头。</p>
最初东南一带的乱局,源于张士诚的旧部落草为寇,同倭寇勾结,形成了最初的倭患。</p>
为了解决此事,太祖定策立禁,本质上是为了清扫张士诚的势力,但是海禁愈严,让当地濒海的百姓受到影响,东南一带,可耕田地并不多,依靠捕鱼也不是长久之计,所以大多行商取利。</p>
海禁一起,许多依靠行商的百姓都难以为继,继而纷纷成为海盗,伪装为倭寇,行私贩之事,所以说,这些人实际上才是倭患的根源,至于那些真正来自倭国的浪人,数量反而不多。</p>
所以,想要根治倭患,开海是最好的办法。</p>
但是,开海有两个大问题,一是一旦开海,会动摇重农抑商的本业观念,让诸多百姓都会趋于行商,进而影响朝廷岁入,二是海禁之策乃是太祖所定,若想更易,实则艰难。</p>
现在朱祁玉所做的,其实就是在这种状况下,尽可能的辗转腾挪,做出改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