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三十六章:抽丝剥茧(2 / 4)
“所以,你觉得谁来继任这个翰林学士合适?”
话问的直接,以至于杜宁和江渊两个原本都已经打算好了的人,也有些迟疑。
片刻之后,江渊拱手道。
“老师,翰林学士不同其他的官职,向来需以清流华选充任,只是经过了前番京察,再加上近些日子兵部整饬军屯要走了不少人,资历足够,且仍在京城之人,已然寥寥无几。”
“除了杜兄和学生之外,剩下的便是刘定之,陈文,李绍等几人,但是,这几人一是资历不足,二是久在翰林院中编书,未曾真正入朝,应对起诸般朝务,恐有些艰难。”
“所以,学生想请老师出面,举荐杜兄兼掌翰林院事,也算不耽搁朝廷接下来的馆选事宜!”
翰林学士这个职位,看似紧要,但是实际上,它本身的品阶并不高,正五品而已。
只不过,因为其全进士来源的珍稀,以及负责经筵,能够时常见到皇帝的便利性,让人往往会忽略这种品阶上的不足。
像是江渊刚刚所说的刘定之,陈文,李绍这几个,也都是翰林院当中的老人,但是,他们基本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埋头书卷。
从资历上而言,他们基本上都是正统初年的进士出身,通过馆选成为庶吉士,然后在散馆之后留在了翰林院当中任职,一步一个脚印,走的很踏实。
其中,刘定之,陈文,本就已经是侍读学士,李绍则是侍讲学士,三人在翰林院中,负责各种讲学,编书之事,在人才济济的翰林院中,才学也是首屈一指。
但是,他们最大的缺点,就是太过专注于学术了,毫无要参与朝政的意愿。
江渊说的还算委婉的,可实际上的意思,就是这几个人都不堪大任,所以,到了最后,这翰林院的担子,还是要落在杜宁的身上。
从出身上讲,杜宁是宣德朝的榜眼,初入仕时便授翰林编修,从资历上讲,杜宁虽然没有做过翰林学士,但是,他也一步步在翰林院做到了侍读学士,并曾经和当时的内阁大臣高谷一起主持过会试,在清流一脉当中的声望是很高的。
除此之外,在实务一道上,杜宁也是一把好手,被外放到六部之后,屡受赞誉,其后受命接任大理寺卿,更是将一众刑案打理的井井有条。
要知道,前段时间,刑部整理陈年旧案,固然效率极高,但是,金濂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些,和杜宁掌管的大理寺全力配合是分不开的。
所以,在这个时候,给杜寺卿“加加担子”,也是分所应当的。
然而,听完了这番话之后,陈循的眉头却皱了起来,右手轻轻的敲了敲桌案,先是点了点头,随后又摇了摇头,道。
“刘定之他们几个,确实不宜执掌院事,的确,若论才学,他们几个都是一等一的,但是,翰林学士负责的事务繁杂,而且……”
说着话,陈老尚书瞥了一眼对面的江渊二人,让他们顿时心虚的低了低头。
“总之,他们几个的性格,的确应付不来,还是专心教导庶吉士的好,但是,让宗谧兼管院事,也非上上之选。”
宗谧是杜宁的字,闻听陈循此言,杜宁的脸色有些着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