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承诺(1 / 2)
石头过的很顺心,新皇登基以来,中国灾荒连连,唯独洛阳风调雨顺。去年旱灾、雨灾、蝗灾不断,开春后,不少灾民跑到洛阳。灾民很聪明,秋收歉收或者绝收,很多农户干脆就没有种冬小麦,省下种子维生。当时地方官拦着不让离开。开春后,形势明朗,很多人家明显熬不到夏收。常平仓借粮,人丁兴旺的家族会借,熬过灾难就可以恢复元气。一些农户不愿意借贷,地方官也清楚,这样日复一日折腾下去,这些人家就算折腾到死,也没有翻身的机会。不得已,放人离开故土,一些灾民跑到洛阳就食。
很少有人朝西进潼关去京城地区,哪里粮食不够吃,还经常遭灾,不如到洛阳,一定饿不死。石头又挑选一些农户回来。现在的孙圪垱村,人丁兴旺,小孩、成人加起来,差不多七十多人,石头成为真正的大村长,孙家家主。虽说每天村里人一样干活,一样吃饭,石头的气势明显不同。
麦子差一些,织绣还是没抢过来,依旧由郑七娘管;还是有收获,已经将桑、麻、蚕掌握在手。麦子从小和男人一样生活,比普通男人还能打,织布、绣花实在不行;起先的时候,石头的衣服都要别人做。对妇人来讲,这是很没面子的事,虽然没人敢当面讲,背后的唠叨不可避免。实在顶不住闲言碎语的威力,麦子不得不为石头找小妾。麦子很现实,从村民里找出一位女工很好的女郎。小妹妹手巧,比七娘还差一些,所以夺权失败。麦子仍然没有放弃,鼓励小妹妹,好好学习,积蓄力量,等待机会。石头不在乎这些事,孬蛋不在乎,麦子也不会在石头面前唠叨。
麦子仍然保持以前的习惯,每天早上跟着男人练武,所以后来的男女老少,也都跟着练。农活很苦,农忙季节,石头、麦子也不像以前,活动量那么大,但农闲的时候会恢复。孬蛋不一样,一直延续以前的习惯,后来教孩子练武,更是如此。孬蛋痛定思痛,认为自己最大的缺陷是骑马,小时候没钱,没机会骑马,所以比不过薛仁贵之流。
最初,孬蛋准备买几匹马,让孙家孩子从小学骑马,却遭到七娘的反对,以至于全部妇人都反对。麦子认可七娘的说法:
“大哥,咱家人丁单薄,现在主要是养孩子,而孩子还是要养孩子,责任重大。我也打听过,骑马太危险,伤残、死亡比例很高。咱能不能不去求军功,好好过日子;即便要求,当步卒也行吧。”
七娘拧不过孬蛋,倒是麦子领着妇人反对,孬蛋才想明白,不是大家族,真心不能教小孩骑马,孩子都伤了残了,要军功干什么?于是作罢。因为这次纷争,七娘与麦子的关系缓和,起码表面上很亲热。村里妇人都清楚,麦子是大管家,急了会打人,没人敢惹;七娘差不多是二管家,平常不管事,要是谁惹得七娘发怒,麦子一定会帮着收拾,所以也没人敢惹。
康惠澄依旧带着阿娜尔逛洛阳,四处品尝美食。惠澄告诉阿娜尔,美食在市井,那些不起眼的摊档,才有好东西吃。阿娜尔觉得,确实比莫愁坊的味道好,甚至对孙家驴肉汤大加赞赏。阿娜尔在莫愁坊的境遇一般,觉得名字不好听,而当红舞女,都有一个好听的中国名字。所以康惠澄领着阿娜尔,到大槐树找赵老先生,求个艺名。赵老先生拍拍身上的土,带着两人沿着河堤走,一边走一边想。
赵老先生:
“你准备用什么姓?康还是其它?”
阿娜尔:
“我要用石,我家在石城。”
最后一抹余晖照得云彩通红,堤岸边,柳叶舞动,桃花飞扬;河对岸,炊烟袅袅;天公作美,下起丝丝细雨,烟雨蒙蒙。赵老先生笑了,说道:
“我看,石暮雨不错,怎么样?”
阿娜尔很高兴,千谢万谢;赵老先生自然不能白出力,康惠澄掏出敬资感谢。送阿娜尔回去,途经清化坊,一家酒楼,灯红酒绿,觥筹交错。阿娜尔很羡慕,指着酒楼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