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西秀区屯堡抬亭子 大西桥镇鲍屯村、吉昌屯(2 / 11)
又过了十几天,西秀区吉昌屯村民也举行屯堡抬亭子活动。屯堡“抬亭子“即“迎汪公“,又叫“迎神“、“迎菩萨“,主要分布于as市西秀区所辖七眼桥、大西桥一带的屯堡村寨。
据介绍,抬亭子当天,村民在汪公庙前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后,抬着“汪公“像在屯中巡游,道路两旁,屯堡人家摆上供品、点烛上香、燃放爆竹迎接。巡游队伍中,还有古装花车、腰鼓队、地戏队等,充满了浓郁的屯堡民俗风情。该项活动沿袭了6多年,214年被认定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汪公“是屯堡人信仰的“神祇“,几乎每个屯堡人聚居的村寨都有汪公庙。“汪公“名汪华,ah休宁人,相传在隋末唐初时,歙州闹饥荒,汪华向一将军借粮,挽救了大众生命,得到歙州人民的拥戴并世代敬拜他为神祇。安顺屯堡的这个习俗是ah的屯田军民从家乡带来的。现在屯堡人中,“抬汪公“习俗分别在每年正月十七、十八和十九三天举行。
屯堡“抬亭子“活动是将古代江淮地区的民俗活动完整地保存下来,如果说地戏是戏剧的活化石,那么迎汪公是江淮社火的“活化石“。
“汪公殿”中,往常被安放在神龛之上祭祀的“汪公”神像,现在已经被整个抬放到了一个红色木架轿子上,轿子四面敞开,只有一米高的红色木柱做成来的轿栏,头顶是红金色轿顶,轿顶四角挂着红色流苏,上面立着绿紫毛和黄紫毛的奇怪小鸟,看不出品种。
轿杠也全部用红布裹住,显得十分喜庆。
轿子立在神殿门槛处,前后用两张木凳立着。
殿门左右两边立着八个黑帽蓝衫黑鞋老人,腰间也是拴着黑布,戴着白手套。
神殿左边侧门门楣上挂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屯堡‘抬亭子’西秀区”的白底红字牌匾。
右边门上挂着红底金字的“山花奖‘金奖’”。
活动开始,这八个德高望重的屯老抬着“汪公”神像的轿子出发。
队伍很长,到了一处两边都是油菜地的马路上,绿油油的油菜花上黄花星星点点。路边是来凑热闹做生意的小货车和摊铺棚子。
队伍最前方,四个头戴白布,身穿白衣外套蓝衫,披着黑色围腰,脚踏黑鞋。肩上扛着白底金字的“吉昌屯抬汪公庙会”的牌匾,上面还插着一杆红旗。
后面是4*4的女击鼓队,身穿粉色衣裳。
再后面是六个头戴白布,身穿绿衣或浅蓝衣裳,腰披黑色围腰的舞队,最前方领舞的是一个穿着绿衣的中年妇女。
第四个方阵又是粉衫队。
接下来是个十一人方队,这11人头戴白布,身穿白衣,外罩蓝衫,系着绣花黑色围腰,脚踏蓝色绣花鞋。戴着白色手套,左手挎着有盖竹篮,右手撑着红伞。
然后又是蓝衫队,手上拿着黄色舞扇跳舞。
队伍延绵不绝,全都是妇女。
与此同时,在一处“汪公殿”前,一群人穿着金黄色盘扣上衣的人们正热闹的把一个红衣“汪公”抬出,一人拿着华盖放在“汪公”头上,可是太阳已经西斜,这样根本遮不到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