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大明军衔(1 / 4)
明朝的武举与科举一样,都是从秀才、举人、进士三级跳,但却没有殿试。
考试的内容也简单,骑射和默写武经,选拔的只是将才,猛将,而不是帅才。
“那应该如何?”
众人不解。
“文有国子监,武应当有演武堂。”
皇帝沉声道:“凡中武举人者,须入演武堂进修两年,再参加会试。”
所谓的演武堂,自然就是随军学堂的升级版。
随军学堂这些年操办以来,最大的作用就对军队进行了扫盲教育,从而使得大部分的兵卒,最少认得五百个字。
这在京营之中格外的显著。
但为将者可不能光认识字,后勤,地图,布阵,扎营、鼓舞士气等问题上,还需要学习和培养。
当然,这在乱世之中自然是锥入囊中,轻易的显现出来,而太平年间则需要培养。
成体系地培养。
明朝武将是世袭的,几百万卫所之中,总归能出一些良将,如戚继光,李如松等,但付出的代价却是高昂,得不偿失。
想到这里,除了民初的一些开国将领外,中后期的名将几乎屈指可数,承平是假话,蒙古人的威胁贯穿明朝300年。
“为鼓舞士气,武举应当也该有会试,夸耀游街。”
“陛下,以文驭武才是国策啊!”
到了这时,张慎言忍不住开口了。
一旁的内阁几人虽然没有附和,但却持默认态度。
“军备废驰,武将跋扈,福王监国时的境况忘了?”
朱谊汐不喜道。
这些文人,有时候自己喜欢斗,但这时又一致对外,想着压制武夫,也不想想这是什么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