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1章 码头上(1 / 2)
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在秋天的时候已经全面恢复运行了。这无疑是一条流淌着金银的水道,中原和两淮的米面通过这条水道运往江南,而江南的丝绸、瓷器、茶叶还有最新流行起来的棉布则通过运河贩往中原。
北粮南运,南货北贩——这是目前大明国内贸易的常态。和历史上宋明清三朝的南粮北运正好相反。之所以如此,当然和北地人口较少,大农场农业的快速兴起和东北的开发分不开了。因为人口少,所以大明朝廷和北地的官府只能鼓励大农场。连续出台了《轮作税法》和《士爵军户土地抵押出租条例》两部鼓励大农场发展的法律。
规定了占地面积超过1000亩的大农场可以享受一定的税收优惠。可以缴纳比普通农庄低三分之一的“轮作税”——因为大农场在没有化肥的时代只能用轮作法经营嫡门。
另外,还规定了士爵军户土地的长期使用权可以作为借贷的抵押品,规定士爵军户可以将土地“长租”或“永租”给承租人。这就给租地农场的大量出现创造了可能。
同时,由于大明的钢铁产量正以极快的速度增长,造成了优质农具的普及。而大牲畜价格又因为几大产马区都成为大明领土,以及和漠北蒙古的贸易,又让耕马的价格大跌,马耕得以重新在北地平原上流行起来。
大农场加优质农具加马耕加轮作,自然就大大降低了北地农业的成本。也就有了大量的北地低价农产品倾销江南的可能性——当然,这个北地是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包括两淮、京湖、四川这样因为战争而变得人少地多的地区。
而大量低价粮食进入江南,自然也对江南的农业产生了严重的冲击。
江都运河码头,新年将至。这里虽然没有前一阵子那么热闹,却依旧船帆憧憧,人声喧嚣。
一艘硬帆船靠在其中一个泊位上。看船身的造型,是艘海船。船体木色陈旧。该是艘老式客舟,只能跑跑沿海航线,可去不了新大陆。大小不过千石(载重),毫不起眼。
零零星星的客人正在上船下船,守在跳板旁边的船头的中年汉子,一个个数着下船的人头,一脸焦躁之色。
“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三……还有没有人要下船?已经到江都了,再不下船可就要调头回台州了!”
“快些下船。再不下船,船就要往回开了。”
“好像还少两个,还有谁没有下船?”
数了数下船的旅客,这个船头急得跳脚,泊位可是按时辰收费的,而且是半个时辰起算,过了整点或半点,那可就是四贯钱啊。
正头顶生烟的时候,船舱里面才出来两个又黑又土,晕船晕得连人色都没有了的土财主。
“原来是这两个乡下人。”船头嘀咕一声。他也是台州人,台州那里素来是重商轻农——耕读传家的义门当然不轻了——乡下土财主根本不入他这个士绅船头的法眼。而且他还晓得这些土财主这段时间都混得不好,很多人种田种亏了。
江南的米价这两年跌得很凶。大宋朝那会儿上好的白米在台州就没有低于两贯半的时候,遇到灾年还会高于五贯。可是今年江南也遭了灾,春夏两季少雨,秋天又连日阴雨,许多庄稼苦死或是霉烂在地里。收成只有前年的六成。可是米价却照样下跌!因为大量的廉价米面从北地涌入了江南。歉收加上米价下跌,对江南的土财主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在刚刚过去的秋天,大把的土财主倾家荡产,也不知道这两位是不是其中之一?
下船的两位,正是赖蛤蟆的爹爹赖宝和哥哥赖福。曾几何时。他们俩还雄心勃勃,想要大干一场。向天道庄台州分号借了钱,租下了大片土地。还购置了几头水牛和大量的农具,还花钱修了一座水利磨坊。可惜天不随人愿,赖家经营的农场遭了灾,收成减了一半!而米价又跌进了肉里面。赖宝舍不得割肉,想囤着谷子等涨价。结果秋天的时候连着下了一个月的雨,他的米没有办法晒干,不少都发了霉,只能用来喂牲口。
这一把亏得赖家伤了元气。赖宝老儿只得大部分土地都低价转租出去,签了二十年的约,一次性得了笔钱,又把牛和磨坊都卖了,这才还清了欠天道庄的债。然后留下小儿子赖财看家,自己带着次子赖福和一点不多的本钱到了江都,想看看有什么生意可以做。实在不行,就只能去天竺投靠长子赖贵了。泼皮李家的老爷前一阵子收到了泼皮李的信,那泼皮官运亨通,已经当上什么上尉了,赖蛤蟆也进了什么随营军校,准备升任军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