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觧文(2 / 3)
少年语无顿滞,“东方夷部中最大的玄方,和定都睢阳的华朝是最大的两个方,还有南方的兰方、班方、蛮方、孟方,中间的卫方、阜方,北方的受方、虎方等。易朝先祖就是来自玄方,所以图腾是朱凰。”
沈师傅端坐下来,“易朝强大归功于谁?说说他的功绩和缺陷。”
“易朝立国后,并未真正的号令四方,真正强大要归功于仲壬的儿子,第二任王阳甲子洪,美称“武天子”,恶称“鸦儿”,他强暴而多疑,豪迈而谨慎。”
看到师傅不太满意的目光,少年有些紧张,继续言道:“阳甲在位期间,不断大规模征伐南蛮方﹑东夷方﹑北鬼方以及西余吾戎、羌方。通过联姻和征服,将诸方联合起来,发动了数次灭国大战。为了应对日益频繁的战争和庞大军队,设立了三师制度,统军的太师,辖官的少师和保民的师保。”
“太师斟齐贤战胜了东方强大的诸多夷方、少师酉尚质将虞部驱逐到了阳铎以南,师保祁同言守住少习关,逼迫我们邕方俯首称臣。阳甲立志要‘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彻底驯服了中土,形成邦畿千里,肇域四海的广大疆域。因为更强大,故将方改为国,任改为王,自称国王,来代表更强大的权威。”
师傅有些不甘心,“为师问你,阳甲的为政之弊在何处?”
少年道:“他热衷于人祭,为了满足战神帝戎的欲望,得到帝戎庇佑,每次血祭牺牲动辄上万人,特别是攻击邕方失败后,将十多万俘虏尽数屠戮祭天。”
师傅这才满意的点头,他看着手中的《大传》和《易史》,似乎意犹未尽,将《大传》翻了几页,继续问道,“五贤王哪?为政如何?”
少年有点犯难,“师傅,每个贤王都要细说吗?”
“当然要细说,这五贤王是为君者的楷模,定要了解清楚。”师傅翻看手中的《大传》,督促道:“说五贤王之前,给为师细说太恒的为政之道。”
少年凝思片刻,整理完思路,慢里斯条的言道:“易朝立国一百四十年后,人称“雀儿天子”的第八任王太恒子奇,被太尹牧在放逐三年,在放逐中,太恒见先祖仲壬坟墓简陋,又从守墓老人那里了解到列祖和先王艰苦创业,仁厚省俭的旧事,太恒决心痛改前非,遵守法制,与人为善。牧在见此,将其迎回为王。”
师傅评点道:“其实,这位王在易朝历史上是个谜团,有很多解读,让人读来扑朔迷离,为师手中的两本书。”师傅将手中的两本史书《大传》和《易史》递给了少年,“关于仲壬和牧在,史载截然不同,关于放逐仲壬,易朝编纂的《大传》中说是太尹为国考虑而不得已为之,而当朝修编的《易史》,记载是牧在篡位,逐走太恒,太恒潜回都城,在外父太宰力斗太的支持下,诛杀太尹后复位。”
沈师傅看着少年,想试探少年的态度,“觧文,你认为那个说法是对的?”
少年毫不犹豫的言道:“师傅,我认为牧在迎回太恒为王是对的,若是太恒不痛改前非,还若从前,怎么能被迎回那?如何教导出贤王?”
师傅本欲反驳,可细想后言道:“这么说也有道理,只有洗心革面,才配为王,才可为天下楷模!继续说下面的五位贤王,这可是为师让你重点学习的。”
少年不假思索的言道:“第九任王大庚子焕是五贤王之首,他敏而好学,虚心纳谏,在他游历邕梁之时,从民间发掘了筑城的贤者亚予咸,并委以重任,使之担任太宰,在太宰亚予咸的建议下,提倡节俭,减轻赋税,与民休息。为了清除日益繁多的贵族,摆脱他们的影响,改良风气,不顾反对,从夽向东发展,迁都到封孚,改名为阜城。在他治国时期,修建了最初的运河渠,单狐渠作为水利来灌溉和运输。大庚安定了王国的局面,为以后的盛世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