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敢不敢坐?(4K)(1 / 5)
宋朝的制度虽然被后世诟病很多,以文抑武,几乎将华夏人的尚武之风泯灭殆尽,直接导致朝廷两度覆灭。然而三百年间鲜有武将叛乱,也没有宦官干政,其制度也有诸多可取之处。
最为关键的一条叫:军政大事需决于君前。
意思是说:所有的军事,政事方面的大事,一定要宰相班子与皇帝坐在一起,开一个座谈会,然后做出的决策才能生效。哪怕是丞相的一言堂,那也要跟皇帝坐在一起再搞一言堂。这样有一个好处,就是大臣们与皇帝始终要见面。
大臣们之间肯定不是一条心,他们每天都要跟皇帝见面,这是非常有利于皇权的制度。只要当皇帝的稍微动一点心思,被架空的权力转眼之间就能重新掌控。很简单,只要在小朝会上罢免一言堂的宰相就行了。
朝廷大多数官员由吏部选任,有丞相任命,但是三品以上的大员,均由皇帝任免。就算是秦桧想要当权相,他也得慢慢地把宰执人员全都换成自己的人才行,要不然始终有人跟他唱反调。
再以明朝为例子,军政大事是由宰相团商量以后拿出一个意见,然后递送到宫内,由皇帝签字盖印,然后生效。这样一来,皇帝和大臣可以不见面,也就给了宦官和后宫干政的机会。最经典的篡权模式就是“秉笔太监”替皇帝签押,实际上掌控着皇权,成了帝国事物的决策人。
反倒是清朝将这一点学得很好,其“军机处”的设置,有点类似于宋朝军政大事决于君前的小朝会,所以清朝也没有什么严重的宦官干政。
这同样也导致了大宋的皇帝无法懒政,而军政大权也能始终掌控在皇帝手中。
赵构卖国投敌的行为没得洗,但是他在军政方面也不是弱智,军政能力也都在线。单论当皇帝的能力,在历代君王中算得上是中上水平。
临安城中出了这么大的事,当朝宰相当街被人斩首,此事如何定性,肇事者如何处置,需要“决于君前”。出席会议的是当朝宰执,还有谁需要列席,由在坐的几个人商议。
……
却说李申之快到皇宫的时候,忽然身后响起一阵马蹄声。
竟然有人敢在皇宫里骑马?李申之回头一看,来人竟然是赵士褭。
大宗正赵士褭接到紧急通知入宫,来不及换朝服,只穿着平时家中的便服,外面披了一件素色长衫之后便匆匆出门。刚进了皇宫,他就远远地看到了李申之和邢具瞻走在一起。结合刚才听到的一些关于六部桥上的只言片语,稍一分析便大概猜到了现在的局势,心中一阵欣喜。
“申之稍等!”赵士褭滚鞍下马,小跑了几步来到了李申之和邢具瞻身前。
赵士褭轻轻拉开李申之,关切地小声说道:“申之,莫要张狂。在六部桥上做下这么大的事,现在无数双眼睛都盯着你,要低调才是。”
李申之收起浮夸的表情,换上了严肃恭敬的神态,说道:“好叫大宗正知道,我现在越张狂,才越安全。”他能感受得到,赵士褭是真的拿他当晚辈一样关爱,与李维很像,让李申之颇为感动。
赵士褭想了想,没想明白李申之的奇葩逻辑,好在李申之从来没让他失望过,只好说道:“那你小心点。”
李申之拱了拱手,表示感谢大宗正的照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