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关、闯关东和东北人(1 / 3)
有句话说:有人类的地方就有东北人。
一直以来,各地对东北人这个群体褒贬不一,他们敢闯敢拼、勇猛实干,时而让人钦佩和忌惮,时而又会受到排挤和轻视。
别人不敢去的地方他们敢去,别人不敢做的事他们敢做,别人吃不了的苦,他们愿意尝尝。东北人,是一群有着特定“地域属性”的人。
但其实,在“闯关东”之前,这世上是没有“东北人”的。
说起“关东”,就不得不提到一个地方。
在heb省qhd市,有一个小小的城叫做山海关。它的历史厚重,却格外低调,这里的人民收入平平,生活节奏缓慢,但幸福指数颇高。
当我真正深入老城之中才发现,山海关不是一个“关”,而是一座城。城内有明清古民居,城外有大海,城池本身的地理位置更是举足轻重——
如今占地面积3亩的这个5a级景区,原是一个扼华北和东北之“咽喉”的地方。在古代,华北地区和东北地区的交通、经济、政治、文化往来,都要经过这道重要关卡。出了山海关就是关外,进了山海关才是关内。
闯关东的故事,就从这里开始。
17-19世纪,关内的中原地区天灾连年、病疫泛滥,于是历经3余年、涉及3多万人口的一次人类历史上声势最为浩壮的“大迁徙”,从这里拉开帷幕。
说实话,在我游览山海关景区之前,并不是十分了解“闯关东”的意思,我一直以为,那仅仅是一群山东人“搬家”去东北的遥远故事……
事实上,闯关东的过程,虽不是战争,却比战争更加艰苦。
那时没有“东北”这一说,在关内人的概念里,无论关东还是各关外,都是荒蛮之地。“富走南,穷进京,逼死梁山下关东”,那时的关外地广人稀、困苦交加,没有文明可言,住着一群头脑不开化的“强人”。
可想而知,东北人的这群“先祖”们一路上都经历了何种磨难。
一出山海关,满眼荒芜,人们在山林与河谷中长途跋涉,寻找可以栖息的家园。他们用了数百年的时间、历经几代人,才唤醒这一片昏昏沉睡的肥沃土地。在中原文化与黑土之上的原住民习俗交织、碰撞、改良的过程中,形成了独有的东北人文和传统——
最早一批闯关东的人,仅仅推着一辆独轮车就一路到了东北,这种车我在建筑工地上“体验生活”的时候试着推过,别说走两步,就连方向都很难把握平稳。别说推上数百里,十来米就已经满头大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