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6 明暗两套(1 / 4)
对于大明朝来说,是言论自由的,至少不像满清那样会搞文字狱,说错一个字,或者是写错一个字,甚至是什么词有歧义,都能招来杀身之祸。
崇祯皇帝也没有想着,因为一篇文章就要喊打喊杀的。因言获罪,不是大明的风格。而且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嘴长在别人的身上,如果只是一味的堵,那是堵不住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任何人都可以肆无忌惮,毫无顾忌的抨击朝政!
其实对于古代人来说,朝野的议政畅通与否,是衡量一个君主是否开明的重要标准之一,换句话来说,也就是会受到文人的好评,毕竟舆论是有文人所掌握,历史也是由文人来书写。
大明从开国以来,对于言论的自由一直是非常重视的,就比如说太祖皇帝给予御史言官不以言获罪,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不过在崇祯皇帝看来,太祖的初衷是好的,但定下的这个规矩却被文官玩坏了,用到了党争上面,用到了排除异己上面。由此,他一改太祖以来的规矩,御史言官凡有弹劾,必须有真凭实据才行,为此,甚至革新都察院,增加都察院下属机构和人手。
这张溥虽然在江南士林中,在官宦子弟中有不小的名气,但那又如何,朕连御史言官都给治了,难道还治他不得?这么想着,崇祯皇帝便回复东厂提督黄承恩道:“张溥既然写了文章广为传播,你们东厂就问他一问朝中有严嵩到底是指谁,如若没有真凭实据口无遮拦,公开污蔑造成恶劣影响,他就必须为自己的话负责。联系学政,革其功名,以示惩戒。”
“奴婢遵旨!”王承恩一听,连忙回道。他心中自然知道,那张溥就是信口开河,以为会和以前那样随便说而没有关系。呵呵,开革功名,这书都白读了!
下完这道旨意之后,崇祯皇帝想了一想,就又吩咐王承恩道:“周延儒身为在野官员,却任由士子诽谤朝政,不正确引导士子,做一个大明的有用人才。此等行为,有失为官之道,着东厂记录在案,以观后效。”
说到这里,他忽然心中一动,除了吏部对官员进行考核之外,东厂这边也应该对官员,甚至那些准官员,比如举人之流也进行调查,凡德行有污者,以后在官途上就给他们打个问号!
这个事情,也就是私下调查文武官员,东厂也不是没做过。不过以前的时候,并没有系统地去做。如果真要按照设想去做的话,这个工程也会很浩大。
崇祯皇帝认真想了一会,觉得这个事情还是有必要让东厂去做的。武官方面,则由锦衣卫那边去建档案。这么想着,他就分别联系王承恩和刘兴祚,让他们把这事办起来。当然了,厂卫这边,要暗地里进行。到时候,和兵部、吏部的考核进行明暗结合,对文武官员进行考核之。
时间过得很快,一眨眼间,还有七天就要过年了。也就在这个时候,征辽大军终于到了京师,浩浩荡荡的几万大军,就暂时驻扎在京师城外。
毋庸置疑地,随着征辽大军出现在京师百姓的眼前,有关征辽大军的话题,便一下子成了京师讨论的头条消息。街头巷尾,酒楼茶馆,聊得全部都是有关征辽大军的话题。
“你们知道吗?征辽大军回来啦!”
“是吗?什么时候回来的?我家老爷子都已经唠叨了很长时间了,念叨着要看看这支威武之师!”
“可不是,我家也一样,我家大舅子一家子在京师城外,被天杀的建虏杀得家破人亡,我家婆娘,都想着要亲口说声谢谢!谢谢帮她报了仇!”
“一样一样,其实我们京师这边很多人家都是这个想法,毕竟以前受建虏的荼毒不是一家两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