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王郎称帝(1 / 2)
却说刘玄命刘秀去洛阳修理宫殿,刘秀路过父城时,父城的将军冯异出来迎接刘秀,还向他献上牛肉和酒。冯异是父城人,原来是新朝的将军,颍川郡的郡长。他平日喜欢读书,对《左传》和《孙子兵法》都有研究。他统管颍川郡五个县的时候,因为父城兵马不多,他亲自到邻近各县去招兵。想不到那时候刘秀进攻颍川,冯异在路上就给汉兵逮住了。刘秀问了他的来历,他毫不隐瞒地直说了。刘秀喜爱他态度诚恳,为人正派,就劝他投降。冯异说:“我还有个年老的母亲在父城。要是将军能够放我回去,让我母子再见一面,我死了也感激将军。”刘秀一听原来是个孝子。就挺豪爽地说:“那你就回去吧。可是用不着死,好好地供养母亲,投降不投降随你的便。”冯异非常感激,他说:“我愿意奉上五个县城来报答将军。”
冯异回到父城,对县长苗萌说:“新起来的将军们大多傲慢、贪财,只有刘将军到哪儿也不抢掠。听他的言语,看他的行动,不是个平常人。咱们不如去归附他吧。”苗萌同意了。他们就率领五个县城投降了刘秀。冯异归附刘秀之后,一心一意地帮着他。刘秀认为他是个孝子,人品好、能力强,把他当作心腹,就要带着他一同到洛阳去。冯异又推荐了三四个很有本领的人给刘秀,其中有一个像猛虎似的壮士,浑身全是劲儿,个儿比别人高,脸相长得威武可怕,可是心眼好,说话算数。他是冯异的好朋友,名叫铫期。刘秀很高兴地把他们都带到洛阳去。
刘秀到了洛阳,置僚属,作文移,从事司察,一秉旧章。他还是像在宛城那样,做事挺有精神,天天有说有笑的。可是到了晚上,他喜欢清静,一个人一间屋子,不让别人进去。只有冯异是例外,有次冯异见刘秀的枕头湿着一大片。就苦苦地央告刘秀不要太伤心。刘秀苦笑着摆摆手说:“我没有什么可伤心的,你别乱说!”
等到宫府修成,刘秀报知刘玄,刘玄择日起行。当时三辅官吏都东迎刘玄,见他麾下诸将头戴冠帻衣服象妇人,莫不窃笑。
刘玄既都洛阳,遣使招降赤眉。樊崇听说汉室复兴,却也有心归汉,便留部众军队分驻青、徐,自与部目二十余人径投洛阳。刘玄并封为列侯,未给国邑。樊崇见刘玄没甚威仪,大失所望,又不得采邑分封,更难如愿,厮混了一二旬,乘隙出走返入老营。
却说有个太学生名叫邓禹,字仲华,南阳新野人。生于公元2年。这一年王莽还没上位,正谦恭下士、不辞劳苦地带领全国人民抗灾。那些颇有眼力的大臣们嗅出味道,开始起劲地为王大圣人唱赞歌。
王莽篡汉后,为了得到更多士人的拥戴,于是扩大了最高学府太学的办学规模。数以万计的读书人来到长安太学深造,越发抬高了太学在大新帝国的影响力。
得益于优渥的家庭条件,邓禹从小受过良好的教育,十三岁就能诵读诗篇。稍稍长大后,邓禹又进入太学学习。在太学期间,邓禹最大的收获就是认识了刘秀这个同学。
刘秀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出自汉景帝的儿子长沙定王刘发,刘发是汉景帝喝醉酒上错床,计划外生出的王子,所以并不吃香。不过他的后代还是蛮多的,到了刘秀这一茬,已然遍布南阳一带了。刘秀父亲早死,他只能依附叔叔过日子,说起来也不容易。
刘秀在太学期间学得也有点水,由于家境不好,他将更多的时间用在做小买卖勤工助学上,没时间钻研学问,只是偶尔读读谶纬之书,虚应故事罢了,反正太学生数以万计,谁顾得上他这个土老冒呢?
然而邓禹丝毫不以自己出身南阳望族就小瞧这个貌似田舍郎的同学。从谈吐中邓禹感受到刘秀那隐藏在淳朴外表后的不同凡响,预见到刘秀将来必不是池中之物。当然邓禹和刘秀还有一层说不尽的姻亲关系,原来刘秀的二姐刘黄嫁给了邓禹的族兄邓晨。
之后刘秀、邓禹都离开太学,奔向自己的宿命。刘秀先是忙着科学种田,后来又忙着骑牛造反;邓禹则忙着游学天下。在这段天下扰攘的日子里,二人似乎没有过多交集。当刘秀凭着一场老天眷顾的昆阳大捷而名动天下时,邓禹却寂寂无名。不过邓氏家族不少成员卷入绿林军中,邓禹多次收到更始帝的offer,请他出任要职,就差“仲华不出如苍生何”之类的切语了。
对此邓禹并没有动心,因为他并不看好更始政权这个君弱臣强的草台班子,在他心中始终抹不去刘三哥的影子。他坚信那个“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其言也厉”的刘秀才是他的真命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