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以工代赈(2 / 3)
“皇上!诸位阁老容禀!此物只靠国营司,怕是力有不逮!况且,河南灾后重建时间紧任务重,来回运送也耗时耗力。”
徐问道:“诶!运送耗时耗力可以就地生产嘛!正好朝廷已经调拨人手钱粮前去赈灾,伱只管尽快组织人手便是!”
正隆帝见赖尚荣欲言又止,问道:“赖爱卿是否有什么更好的办法!”
他并非认为徐问的做法有什么不妥,也不觉得赖尚荣会有什么好的意见,只是单纯的认为东西是他造出来的,或许有什么加速生产的建议。
徐问晒然一笑道:“赖主事但说无妨,本官怎会这点容人之量都没有!”
赖尚荣也不在疑虑,奏道:“微臣以为,单凭国营司甚至朝廷的力量,都难以起到最好的效果。水患之地百废待兴,还有修筑堤坝,安置百姓等诸事处理,朝廷再调集人手终有穷尽。”
“哦?那你的意思是,效仿国营司的股份制调集民间参与?”
“那样仍是朝廷主导,难免受制于人手不足,臣以为想要扩大生产,尽量保证灾后重建,还得调动民间力量,帮着赈灾安民生产水泥。
水患之地饿殍遍野,只靠朝廷调集的赈灾钱粮,恐怕能救下的百姓不足一半,且运送大量钱粮沿途损耗不说,也是巨大的压力。
但如果将水泥的产业向这些人开放,让他们去灾区就地生产,这些商贾去灾区建厂,必定会带上足额的钱粮,毕竟就地收购价格过高,如此非但可以解决朝廷的救灾压力,他们也可以就地雇佣灾民,大大减轻朝廷的负担。
而他们生产出来的水泥,便由朝廷收购,用于河堤建造,虽说会多出一些收购的花销,但想来雇佣这些灾民的花用,也足以抵消一部分救灾钱粮……
当然,朝廷修筑河堤也需要大量劳力,臣以为单纯的救灾不如以工代赈!”
古代是农耕社会,一旦遇到水灾,大量农田被淹,对于劳动力的需求也就急剧减少,所以即便推行以工代赈,也只能雇佣部分用于修建堤坝的劳力。
但水泥的生产,却给这方法提供消化劳动力的方向。
赖尚荣在殿上侃侃而谈,越说正隆帝越是眼眉舒展。
“好!好一个以工代赈!没想到爱卿非但能造出玻璃、水泥,竟也有这等治国之能!”
以往赖尚荣在皇帝眼中,只是个奇淫技巧之人,最多加上善于经济之道,但这一通救灾善后的建议,高屋建瓴,颇有治世能臣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