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出征之时军中见闻(1 / 2)
太子出征,重中之重,除却明面上的护卫,实则暗地里,李智云也有安排一支精骑一路暗中护送太子。李智云可从没想过就这样放着太子去出征,必要的保护措施,他做得很到位。册封承昭为太子之后的相处之中,李智云对这个未来的继业人还是很欣赏的。
李承昭虽然是第一次独立带兵出征,没有丝毫经验,但是在军中却有十几名经验老道的郎将伺候,他们逐一为太子讲解军中纪律,行军之要,再加上李承昭之前所学习的理论知识,虽然一时之间他还没有办法做事情得心应手,但是却在很快成长。同时,这也正是李承昭需要的东西,是他此番一定要出征的目的之一。
不经历军伍,永远很难懂得上下军心之所在。板甲骑自然是大唐最为精锐的骑兵,他们个个骁勇善战,悍不畏死,纵使在行军途中一言不发,也能让人感受到他们身上的沉重感。
一开始的时候,李承昭还不是很适应,等他放下身份,慢慢的和士兵们朝夕相处之后,他已能做到与士兵们相处愉快。得益于父皇对他的敦敦教诲,他并不觉得士兵们是糙汉子,是不懂礼义廉耻的杀戮莽汉,反而觉得他们直来直往,相处起来很是自在。
路上行军,李承昭越发感慨父皇传授他经验的重要性,很多的事情虽然书本上有写,但是等自己真正做起来却总是漏洞百出,不是这里人心不服,便是那里不患寡而患不均。军中不比民间,这里秩序井然,一板一眼,一就是一,二就是二,谁犯错,必要接受惩罚。
途中,曾有骑兵延误打探时间,归来时便被军法官重则,记一次大过。事后,军法官对太子说道:“此时虽未接近战场,但是大军在外,朝发夕至,战机稍瞬即逝。我们不能保证自己能时时刻刻抓住战机,但是我们必须保证我们要时刻准备。一旦上有所召,必要顷刻出军相助。此番斥候归时延误,若是我们遭遇情况,将会对整个战局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若是饶过他,将无人再惧军法,届时人人散漫自由,如何能在战场上打败敌人?”
听完后,李承昭连连表示受教。在随后的日子里,他一直按时行军,按时休息,军中一应规章制度,他和士兵们一样,遵守无二。在这样的氛围下,他能明显感受到士兵们已对他不再畏惧,反而有些同类相知的感觉。
三军将士,同食同宿!
说实话,之前他在书上看见这句话的时候,总觉得这是轻飘飘的一句话,很简单。但实际上,他在军中的这些日子,才真正明白想要做到这句话有多难,尤其还是他这样从小没怎么吃过苦的人。不提军中食物,便是军中严苛的规矩,就让他浑身不自在,像是在自己身上笼罩着一层锁链一样。
他想起父皇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军中将士,笼中野兽。
现在,他明白这句话真正的含义了。在军中,士兵们其实一直都被压抑着体内的凶性,压制着体内的狂躁,甚至于控制着想要杀人的欲望。而规矩,军法,便是锁链。没有这个东西,军便不是军,只能称之为散兵游勇。
军法森严,只有严苛无比的军法,才能让这群被压制着凶性的野兽们暂时安静下来。他们日复一日的操练,枯燥无比,除却少部分时候能放空一二,大部分时间都是绷紧心弦,等待着随时可能来临的战争,在这样的环境下,不论换成谁,都是会精神异常。要么,亢奋到控制不住自己。要么,便是失魂落魄,像是空壳一样。
针对这种情况,军中也有一定的放松时间,那便是认识字的士兵拿着上面发下来的小说书本,给弟兄们讲故事放松一二。能送进军中的小说,自然是带着浓厚的忠君爱国思想,其英雄般的小说主角事迹更是极好的寓教于乐主题素材。
“今天,我们讲的是《北漠英雄传》,据说在前隋之时,阴山以北,有座”李承昭瞧着秦怀玉拿着小说,给士兵们讲故事,他听着故事内容,若有所思道:“这不是北散人写的小说么,已经装订成本了?”
薛礼一身甲胃,侍立太子身侧,听见太子的话,点头道:“去年就写完了。”
随着报纸的普及,大唐文化事业也是蒸蒸日上,来自天南海北的文人墨客,纷纷在报纸上投稿。有地写小说,有地写诗文,还有地写一些奇奇怪怪,让人看完脸红的小说。
“你怎么知道的这么清楚?”李承昭面色古怪。说实话,他当初看《北漠英雄传》的时候,还是在报纸上一期一期看完的,中间断断续续,看了挺长时间。
薛礼叹道:“公主就喜欢看,还喜欢写。”
“哦。”李承昭想起什么,笑着摇摇头。他的永宁阿姐,可是大学生啊。
几日后,大军过朔方,而后加速行军,抵达胜州连谷。叛乱发生在胜州以北,但是既然进入胜州,那么就要做好随时随地遭遇暗中敌人进攻的准备,故而大军速度降下来的同时,斥候更是如蝗虫一般撒出去探查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