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功名不用渠路多(二)(1 / 3)
陈修听完宇文粹中的话后却陷入了沉思,他隐隐觉得新官制加新的教育制度体系里,是草蛇灰线,埋着官家的某种心思。
过了一会,李维还在左右为难时,陈修猛地抬起头。
“仲达先生,不才此前一直在关注新官制,也翻阅过诸多报纸杂志,只是越看越迷糊。今日听你刚才所言,茅塞顿开。新官制一是增加为官的难度,二来可以通过编制来控制文官的数量,以达到避免冗员的弊端。此外”
陈修迟疑了一下,最后还是把自己的心里话说了出来:“此前考试,进士们都是一考成名,一跃青云。个个认为自己是凭才华和本事出人头地。往往东华门唱名后,持才傲物、狂妄自大。即不体恤民情,又不上惧天威,悖戾邀名”
“官家亲手制定的新官制里,考试只是几道门槛层层选拔后,仕途还是如同攀爬高山,一阶阶向上走。才华,只是其中一部分。更重要的是坚韧、能力和运气。最后拔萃为高官者,无一不是千军万马中厮杀和打磨出来的佼佼者。他们即知民情,又畏上威”
“更重要的,他们是这个制度和体系选拔出来的,靠公忠体国升迁。或许在他们心目中,这个制度和体系占据着最重要的位置,绝不像此前的进士,师门以及所学的经义才是最重要的。”
听完陈修的这番话,不仅李维,就连张康国和宇文粹中都为之惊叹。
宇文粹中是禹谟、彝伦馆培养出来的新官僚的佼佼者和代表,从陈修的话里,他听出了一种天赋。
他们这些在禹谟、彝伦馆研修的人,有老师们引导和教诲,才明悟到这些道理。想不到陈修只是靠着个人的学习,自己稍加点拨,居然想通此间的道理。
确实天赋异禀。
“道之啊,你果真是天资聪慧之人。回去后我一定向老师举荐你。现在是新官制始行之际,也是我们最好的机会。”
张康国对陈修说道:“道之,还不快快谢过仲达先生。”
陈修迟疑地问道:“仲达先生,请问贵师是哪位大才?”
“我师就是原提点永兴军刑狱的希直公(常安民。他原籍邛州临邛,与在下同属蜀人。他幼年跟随父辈移居开封。”
陈修和李维一听,大吃一惊。
陈修迫切地追问道,“希直公,可是那位十四岁入太学,熙宁年间中进士。好论时政,切中弊端。曾论熙丰或元祐为非者都有片面,当实事求是,以实效为准绳,为新旧党不喜的希直公。”
“没错,就是他!”宇文粹中笑着答道。
“后闻希直公指斥章相、蔡计部,奋笔写下传世名言‘今日之患,莫大于士不知耻’,进而遭到闲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