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5章 少年近卫军和逼婚(4k)(1 / 5)
(不好意思,上一章搞错章节号了)
赵连科是六年前被救下的三千多千辽民孤儿之一,那时他才十二岁,父母全都死于天启二年的后金入侵。
如果不是高文亮和东华军义从军占领了辽南,随后东江管委会成立了一批孤儿院小学,教会也开设了教会学校,这些孩子最后的结果,恐怕只能是活活饿死,或者侥幸没死,沦为后金八旗的小奴才。
经过多年的教育灌输,如今这些孤儿中,已经涌现了一批青年军官和优秀的科研人员,而哪怕其中相对资质平庸之人,他们对东华的忠诚和归属感也是毋庸置疑的。
甚至当初东江管委会还鼓励每个元老公民可以领养一些孤儿,在改变他们学校生活的同时,为这些孩子提供一些来自家庭的招呼温暖。
这个办法最初是在本土施行的,针对的对象是殷人孤儿,目前也卓有成效,大多数人是有感情的,心灵也是共通的,谁对自己好,只要不是天生蠢笨之人,都心中有数。
穿越众里各行各业五花八门的人都有,但基本是都是来自和平盛世的良善普通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自然也不吝啬自己的善意和关怀,何况多几个干儿子干闺女,也是人生一大乐事。
哪怕从功利的回报收益角度考虑,用举手之劳和一些平日里的关心,就能换来一个对自己怀有感恩和尊敬的后辈,也是非常划算的投资。
事实证明,培养孤儿少年的策略,无疑是十分成功的,眼下无论是本土还是东江管委会和东宁管委会,孤儿出身的基层军官和归化民办事员,对东华共和国的认同感都是最高的。
再加上教会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些刚刚成年走上工作岗位的少年,才是执委会最可以信任的帮手。
某种程度上,这种做法和五代十国时期的军阀养假子,还有奥斯曼帝国的耶尼切里近卫军团(就是用来自巴尔干半岛的基督教家庭的男孩从小训练的苏丹亲军)比较类似,都是利用孩童少年的不谙世事,把他们洗.脑灌输成希望得到的样子。
或者也可以类比成二十一世纪非洲军阀的“童子军”,总之就是一种十分好用的培养嫡系的手段。
……赵连科本人身体瘦弱,但脑袋却非常灵光,特别是在数学和逻辑上很有天赋,再加上一个认真的性格,引起了当时负责管理教会孤儿学校的林恩的注意。
林恩考察后,将其收为义子,转到了大长山岛的师范学院天才少年班里接受教育——这是专门培养各方面天赋异禀之人的特殊班级。
四年前刘彦文返航时,赵连科作为第一批学生,也跟着回到了东华本土,入学国立大学预科班。
两年前顺利毕业后加入了电子所,成为了郑念容老头的学生……
“……老师,我明白了!我永远不会忘记实事求是原则!”
虽然赵连科仍然觉得自己的观点是对的,但他是一个很聪明的人,不然也不会用两年就完成了一年预科和四年大学的课程,从大学毕业。
他知道自己老师是在善意提醒自己,所以不愿意顶撞,让他伤心,
年轻人的想法根本不用猜,都写在脸上,不过郑老头也不以为意,他点点头,吩咐道:“……收拾一下,然后去宿舍去找你李师兄,咱们三个下午坐船回新华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