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3 阈限(下)(1 / 2)
维克托·韦特·特纳(victoritterturner)出生于192年,是b国人,曾参与过二战,他是位人类学家,在盖纳普理论的基础上,更专注于三重结构的中间阶段,且扩展了这一阈限阶段的理论。
特纳在1963年首次接触到范热内普的作品。四年后出版了书籍《象征之林》(theforestofsymbols),其中包括著名的论文《模棱两可:过渡仪式的阈限阶段(betixtandbeteen:theliminalperiodinritesofpassage)。
笔记一:摘录
范热内普与特纳的区别:
范热内普的过渡礼仪理论强调各个阶段或状态的过渡进程之于整个仪式过程的意义,特纳的阈限理论上以有序和无序世界来看礼仪,认为阈限时期是缺乏秩序的非正常阶段,具有很多“反结构”的特性。如无时间、无身份、无年龄、无性别、无地位的限制。这种“反结构”具有重要的创造性意义。一言以蔽之,阈限的反结构性创造了文化!
笔记一结束
在《象征之林》中,阈限从其狭小的应用转为小规模社会的过渡仪式。在赞比亚恩登布人进行田野调查时完成的各种作品中,他在部落与非部落社会之间建立了许多联系。他开始意识到阈限“不仅有助于确定中间时期的重要性,而且还有助于理解人类对阈限经验的反应:阈限塑造个性的方式,代理者的突出、以及有时候思想与经验的戏剧联系。”
特纳认为,如果将阈限视为退出正常社会行动模式的时期和地点,那么它可能会被视为对它发生地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公里进行审查的时期。思想、自我认知和行为的正常限制被打破。这种情况下,“社会结构本身暂停了。”
他又认为,所有的阈限最终必须消解,如此非常强烈的状态,如无某种结构稳固,它就不能存在很长时间。要么个人回到周围的社会结构中,要么边缘社群发展自己内部的社会结构,他称之为“规范社群”的条件。
他定义了三种不同且不总是连续的社群形式,将其描述为“在仪式形式的临界阶段处于危险之中的‘反结构’状态”。(自发的社群、意识形态社群、规范性社群。)
特纳的缺点:一、过于热衷将概念局限于小规模部落社会的具体环境,更喜欢其自编的“liminoid”一词分析现代社会的某些特征。二、他将一个相对单一的积极内涵归因于阈限境况,作为当阈限境况为不确定、痛苦甚至存在面对虚无深渊的恐惧时期的复兴方式。
笔记二:《象征之林》部分内容描述。
一:特纳大致将恩登布人的仪式分为生命转折仪式和困扰仪式两大类。前者包括入会仪式、葬礼。后者的核心理念是死者的阴魂在作怪。“被阴魂缠住”的双重含义有:一是因为生者的忘却而被死者惩罚,二是被死者选出来作为联系生者与死者的中间人。
二:他认为事实上所有的二元论形式都包含在一个更广阔的三元分类模式中。
特纳援引了逻辑学家ab肯普的话:“按照二元关系进行思考,是人类的一个特征,一个三元组合的关系是一对二元组合。所有的二元组合关系,其实都是包含了一个无效因子的三元组合,这是一个完全符合逻辑的判断。”
笔记二结束
看到这里,林柏心想好家伙,以前上学时仅仅粗浅了解过一点一元论二元论,这怎么还有个三元论。现在还不能理解这个三元论指的是什么,不能妄下定论。夜光给他的这些资料太散乱了,之后如果有空的话,得去找找这本书看看。
这份资料并没有完毕,后面还提到一长串的各种他或耳熟或根本没见过的学者人物,从心理学到民俗到神学到流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