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90 京报(2 / 2)
这连续专题文章因为如纪实小说,时间跨度大情节曲折,主要事又都是史书有载,一时间京报大受欢迎各地都要求看到此报,让之发行量一下冲破十万。
而且是这篇文章结合京报在谈古论今栏目,一直在支持有嫡立嫡、无嫡立长,但诸皇子差不多时此法可保平安。可有一子特别优秀就不可囿于这继承法,改为优先立贤的观念京报到底谁人在办一些人也清楚了。
只是此时能清楚京报在为谁张目时他们都是明白人,已经知道大势不可违了,所以也不可能去干涉京报的事了。
就这样文官们营造很久的国本论、祖制论因京报撬开了缝隙。因为京报没有直接偏袒常洵,也主张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继承法乃长治久安之道。
只是皇家继承有关国家兴衰,就算是家族中也不可能将家业必须交给败家子继承,皇家又怎么可能不问贤庸明昧。这方面大家差不多当然按序最合适,差距大还是应该让贤明的皇子继任好。
等这样的说法让京城不少普通人觉得也是正理时,京报的这篇专题文章乃是第一次隐隐为常洵张目了。而且之前大家都不觉得京报提出的有贤立贤会与常洵有关,等入川支队专题报道出来,一些敏感的人才惊觉按此说法常洵该否因贤能而立太子呢?
随后京报谈古论今兰目虽不专盯着皇子继承,但不时有关常洵的报道出现。如援朝之战他提议直接大军入朝风险大,不如陈兵边境水军截断日军交通省事省钱。
还主动派出水军袭扰日军后方,又大力建设对马岛,准备在此建设坚固堡垒阻断日军今后通过侵朝,并且以此为跳板侵犯大明。
结果截断日军后援日军在朝只能龟缩起来,而日军后方也被大明水军打得所有水军完蛋,丰臣秀吉急病死了。不少日军正在求降只因条件高一时不肯,日久更难所以援朝一战陆军虽不出动大战,整个形势完全掌握在大明手中。
之前预算此战少不得几百万两花费,可这几年打下来支出只有百万两左右,且在对马岛仓库囤了五万大军二三年可吃的粮食。对马岛城堡、港口基本建成还开垦了上万亩地都因常洵建议与出力。
另外京报还大力介绍常洵派水军在沿海剿灭海盗,与并岛后供应廉价商品,组织渔民、农民发展生产,将他们的商品平价收购后运内地去销售等事。
说他这利民之举因为批量大,直接运输直接供应这生意常洵还不亏有赚,而沿海岛屿上渔民、农民生活比之前好了几倍且安定祥和。
又有他组织的水上保安队不断巡逻,无数年来一直无法根除的海盗,因小偏岛屿再无人居住无法混充平民,也招不到贫困渔民,在沿海已经无法生存与发展很难复生。
京报这些文章其实仍然在为常洵鼓吹,大力宣传他的贤、明、仁、能,肯为民众出力让利。如大员岛移民都是常洵全资运送去,提供畜力、农具、简易住房、垦荒期粮食与一些生活物资,却只收四成租子。
还给移民提供3+3+3+3的教育机会,这些让普通民众都生有羡慕之意了。即便是他们不敢全都相信只要大部分是实,他们就觉得常洵还真是一个好藩王,并如常洵与常洛之间选谁继任也不可能再受文官那套国本与祖制影响,更认同京报宣扬的立君立贤的观念了。
正是如此万历一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六日京报上刊登的圣旨,让常洵监国原因是万历用三岛考验他十分出色的话十分赞同,什么国本祖制都不重要,这时他们只盼常洵真是如京报上那么贤明仁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