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四章 这不是我的西湖……(2 / 4)
至少在四千年前,中国人就已经掌握了绘制地图的方法,在《左传》中记载有“九鼎图”,在《周礼》中,关于图的记载有十七处之多,甚至还设置了相应的官职,如“天官冢宰·司书”,负责“掌邦中之版,土地之图”;“地官司徒·大司徒”,负责“掌建邦之土地之图,与其人民之数以佐王安抚邦-国。”
夏禹治水,史书记载“左
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而准绳、规矩,正是测量工具。想来在那个时候,大禹就已经在丈量中原大地。
说古代地图,不能不提一个最著名的人物:
晋朝时期的裴秀!
裴秀可以说是集地图制作之法的大成之人,编制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地图集——《禹贡地域图》,并开创了制图六体:
“分率”(比例尺、“准望”(方位角、“道里”(直线距离、“高下”(相对海拔高度、“方邪”(地表平坦度和“迂直”(考虑地形后的距离。
前面“三体”是最核心的要素,后面“三体”是辅助矫正的要素。
可以说,古代中国人将制作地图的标准流程化,是需要感谢裴秀的,是他奠定了制图理论。
除了裴秀的“制图六体”法,中国人还有另一种方法制图,即“计里画方”。
所谓“计里画方”,便是先在图上画满格子,每一个格子的边长代笔一定的里数,然后在图上绘制内容,以确保绘制地图的精度。
比如唐人贾耽的《海内华夷图》,北宋沈括的《天下州县图》,都是采取的“计里画方”,精度足以令后世人惊叹不已。
当然,元朝时期的数学家郭守敬也为地图事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创造性地提出了“海拔”的概念,别以为这些事都是后世才有的,几百年前老祖宗都在用了……
朱允炆看着《咸淳临安志》中的西湖图,正与宁妃说笑着,船帘被掀开,薛夏禀告道:“爷,前面河道变窄,怕是行不了船。”
“河道收窄?”
朱允炆有些意外,走出船舱看向远处,看着前面骤然收窄的河道,不由皱眉:“这河道收窄太过突兀,一旦发了大水,这里岂不是很容易成灾?”
既然河道走不了,距离杭州城已是不远,朱允炆便下令就近上岸。不远处有一处简易渡口,一行人自渡口向西南而去。
朱允炆看向宁妃,道:“我们先至西湖,休息与准备一日,再回韩家吧。”
宁妃莞尔,道:“听夫君安排便是。”
行过五里路,已可以远远看到西湖。魂牵梦绕之地,令有些疲倦的朱允炆振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