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章为了前程,不寒颤(1 / 8)
第111章为了前程,不寒颤
周毅洗了洗手,发现王允身后随从都带着笔墨纸砚,不禁也笑道:“王公也不差,这是要过去抄石经吗?”
“哈哈,是极是极。”
周毅所说的诗经,正是灵帝在熹平年间让蔡邕用隶书编写七部今文经书,中间几经波折后,经文终于编成,刘宏于是召工匠依样刊于碑上,这就是后世鼎鼎有名的熹平石经了。
周毅还记得自己刚刚到洛阳拜师的时候,这件事才刚刚开始,一直到今天这座石经才终于刻成,想想大概有近十年了。
熹平石经并不是一件普通的事情,在如今的汉朝,由于世家大族垄断经文,因此并不是所有士族都有书读的。
就比如周毅小时候,就只能读家传的几本书,一直到了拜卢植为师才得到了深造。
家中所传经书被选中石经的大家族欣喜若狂,作为经文的解释者,这件事对他们的影响毫无疑问是极其重要的。
于是,各大家发动自己的能量将此事广而告之,因此石经既立,附近车乘日千馀辆,填塞阡陌。
王允虽然已经过了学生时代,但是依然觉得此等盛事,不可不观。
“当初蔡伯喈被贬之前,一直担任着石经的刊刻主官,公衡同伯喈相交莫逆,可曾替卢公参与石经的编写?”两人坐在马车上,王允不禁问道。
周毅摇了摇头笑道:“当初同蔡师在东观读书时,我还只是一介学子,哪里懂得这些呢?卢师自己倒是为此废了不少功夫,只可惜频繁受阻。”
王允听罢,停顿片刻之后才感慨道:“公衡倒是好眼光啊。”
“王公何出此言呢?”周毅不解道。
王允感慨道:“届时卢公南征九江,携大胜归来,不少人都觉得卢公或许能为古文立名,你倒是未卜先知,把精力全放在了别的地方,如今果然比那些治经颂文的人有成就。”
周毅摇了摇头,只叹息一声道:“若是天下太平,毅自希望能够治经为博士,每日同圣人携手遨游,岂不美哉?”
“是啊,如今这个世道,研读圣人之道反而落了下乘,这不是好的现象啊。”
王允喃喃自语,心中不知在想些什么。
马车渐渐停止,王允打开帘子一看,外面已是车水马龙,人山人海。
石经共四十六碑,由东向西,折而南,又折而向东,成匚字形立于太学讲堂门外东侧,上有屋顶覆盖,两侧围有护栏,空间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但是放在当下确实有些不够用。
两人官职都很高,只要报上姓名,绝对有学子颠颠的让道,但是两人都自诩清流,也不准备真的下手抄石经,因此干脆下来欣赏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