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三章 对判决书的异议(1 / 3)
听完韩琦的介绍,赵祯当即拍板“就是他了”,并欣慰的看着赵昉称赞道:“我儿举荐清廉耿介之臣,为父就不担心你走偏了,这很好。”
赵昉无奈的看着他道:“爹爹就不担心他犯颜直谏?据儿子所知此人是这脾气的,魏征虽好,面子难堪呀。”
赵祯呵呵笑道:“但对国家有好处,爹爹的面子丢一些算什么。”
“行,我爹是仁君我没话说。”
看完他父子两互动,章得象语重心长的对赵昉说道:“魏王应该多学官家这点,忠言虽逆耳,却是臣子拳拳报国心啊!”
赵昉当然不能反驳他,虽说自家老爹过于仁厚,活的确实很憋屈,但这话却没毛病。
一个君王若是听不得劝谏,那亡国其实不远了,因为人心是经不起失望的。
当然,那些沽名钓誉的言论有毒,但这是北宋不是大明朝,北宋还没有大明朝后期那无耻的文人。
偶尔冒出一两个,也不用皇帝嫌弃,就会被满朝文武打压下去,除非皇帝自己喜欢这样的人。
而大明朝之所以会出现那么多的无耻文人,老朱家要负一半责任,从大礼仪之争开始,皇帝竟然廷杖大臣成为惯例。
要知道士可杀不可辱,是士大夫们的共识,当皇帝把大臣的面皮都扒了后,无耻就成为主流,因为不想为你服务了。
历朝历代对廷杖大臣都是很谨慎的,而大明朝动辄一大片白晃晃的屁股蛋露出来挨打,这让士大夫们情何以堪呀。
庆历三年四月,随着赵昉擅杀之事被宰辅们压下,权贵们被吓到了,显然朝中掌权的核心人物,是在力挺摊丁入亩这方案的。
这让权贵们不得不掂量一下,再闹下去合不合算。
由于摊丁入亩对于普通老百姓其实是福音,受损害的只是狗大户。
随着宣传的到位,自然百姓会了解真相,到时候被反噬的只能是大户,因此蛊惑百姓闹事可一不可再。
“谋杀亲王这罪名,这是要诛杀全族的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