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苏公的《记承天寺夜游》(1 / 2)
齐正似乎也感觉到了我惊愕的目光,随即他目光一转与我偶一对视,两人均是一愣,又旋即回复平静,仿佛没有任何事情发生一般。
齐正简述了一下安学究因身体原因告病在家,甲字班暂由他齐某人来代课。今天课程内容主要是赏析一代大诗人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末寝,相与步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齐正手拿折扇,悠悠诵出。随即问在座各位,在坐各位谁能译出此文。
阁老嫡孙催实双手一拱鞠躬道:学生来作答吧。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解衣服想睡觉时,月光从窗口射进来,诗人愉快地起来行走。想到没有可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长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叉,但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明月朗,照无眠,表达了诗人夜不能寐,邀友人共赏花月夜之情。”
齐正点头,但没有说话。
这时,钟子瑜起身鞠躬道:“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时值冬初,苏轼本已解衣欲睡,准备就寝。可是今晚明朗的月色入户,苏轼禁不住“欣然起行”苏轼是发现今晚的月色特别明朗吗?那他为什么先要“解衣欲睡〞?为什么不早早做好赏月的准备?很显然,这一矛盾的动作正是诗人内心矛盾的外在体现。“欣然起行〞应该只是苏轼夜不能寐的一种解脱方式。明朗的月色、寒冷的冬夜、孤寂的身影,往往更能勾起那些想忘掉却无法忘掉的往事,更能想起那些想逃避却无法逃遊的往事。这样的夜晚,想起这样的事情,任何人都难以入眠。这是学生的一点理解”。
齐正点头道:“你们都答的没错,还有没有另外的见地”?
齐正看了看我,我低头不与他目光相交,也不想回答。
梁仲巍站起身颔首道:“学生愚见,需结合当时历史条件来看待苏轼难眠之事,纵观史书我们犹记得当今圣上神宗的祖父仁宗皇帝初得苏轼、苏敏之日,曾日:“吾今为子孙得太平宰相两人,惜吾不及用也。可是时至当日,苏轼不仅没有不能为朝廷大显身手,甚至连带发配!心中郁结,借景抒情罢了。
齐正折扇一挥,示意坐下:“还有下半阙何解?”
因着齐正对回答不予以正面点评,同窗们生怕还有其他解答,所以都有些不敢答话,一时间课堂氛围还是有些拘谨,大家都小心翼翼,低头不语。
约莫沉默了一小会,齐景荣起身道:“我且来试试吧,下半阙主要说人写景,有了郁结需要排造内心的郁闷。苏轼想到了相同的经历、相同的遭遇,还有相同的志趣的张怀民,这样的月色、这样的冬夜,想必张怀民也是辗转末眠。于是他们踏着月色,冒着寒冷的山风,畅游承天寺。
齐正又出难题道:“那么大家猜猜他们会谈论些什么呢”?
又是一阵低头不语。
齐正道:“请诸位以今所学,分组讨论,为文字,明日为交上。今堂上无半点物态者,将延迟放课。”
没有回复者甚寥寥,我,梁仲玉,钟子琪三人默契的相互对视一圈。
梁仲玉回头看向她哥哥,梁仲巍也仅仅只是在齐正喝茶时的空档,用嘴型说了句:“遥想当年,借景抒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