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八章 九华山(1 / 3)
天宝十四载(755年)春,池州青阳县的县令韦权兴,派青阳名士高霁至金陵,邀李白前往一游当地的风景名胜九子山(即今九华山)。九子山古称陵阳山,它北看长江,南望黄山,东临太平,西接池州,绵延二百余里,有九十九峰,但主要的是九峰:十王峰、七贤峰、天台峰、中峰、罗汉峰、宝塔峰、莲台峰、大古峰、上莲花峰,如同九子,故称九子山。由于它们多是海拔千米以上的高山,经常云雾缭绕,风光十分优美。九子山原是道教名山,是求仙学道的圣地,据《福地考》载,它是道教七十二福地中的第三十九地。传说晋代仙翁葛洪曾在这里修行,其后有陵阳县令窦子明、子安在此地白日升天的神话传说。自开元年间,新罗王子金乔觉出家为僧来此山修行,后来修成了地狱一天不空就一天不肯成佛的地藏菩萨,此地佛教才开始大盛。李白来参观时,正值盛唐道教大行之时,故李白对此山的幽静和优美都很满意。韦权兴对九子山的名字不满意,觉得太俗,请求谪仙人给此山换个好名字。李白说九子山的九大峰如同九朵盛开的莲花,不如就改作九华山吧,韦权兴和高霁都一同叫好。从此九华山的名字就传开了。韦权兴建议李白写一首诗,以作纪念。于是由李白开头,韦、高各写一联,再由李白收尾,写成了一首五律,名为《改九子山为九华山联句》。其序曰:“青阳县南有九子山,山高数千丈,上有九峰如莲华,按图征名,无所依据。太史公南游,略而不书。事绝古老之口,复阙名贤之纪,虽灵山往复,而赋咏罕闻。予乃削其旧号,加以九华之目。时访道江、汉,憩于夏侯回之堂。开檐岸帻,坐眺松雪,因与二三子联句,传之将来。”诗曰:
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李白)
层标遏迟日,半壁明朝霞。(高霁)
积雪曜阴壑,飞流喷阳崖。(韦权兴)
青荧玉树色,缥缈羽人家。(李白)
李白起首联,一开始就渲染一种道教的神秘气氛,说九华山乃是天地之气所聚集的精华,是座灵山。二联高霁的接句,是写九华山的山高,可遏白日使之迟行,使九华山的半壁霞光生辉。三联韦权兴接着写九华山秋日的风景,即由于天气渐寒,阴壑之中已有积雪,而其山之南崖却飞流瀑布自由喷洒。中两联是具体的风光描写,而终联是李白将九华山推向仙境的妙笔,说九华山是最适于修道成仙的地方,其仙家青荧色的玉树和缥缈的神仙世界宛在目前。在李白的诗集中,此诗是唯一的与其他诗人的联句。而在联句中,也可见李白的诗句最有神采。真是谪仙人之笔呀!
之后,李白还有一首从长江上观看九华山的诗《望九华赠青阳韦仲堪》:
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
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
我欲一挥手,谁人可相从?
君为东道主,于此卧云松。
此诗题中的韦仲堪,就是韦权兴,仲堪是其名,而权兴是其字。此诗是李白在长江的船上所作,其视角是远观,其风光又是另一番景象。遥望九华山,九华山仿佛是天河绿水所浇灌的九朵莲花,真是太美了。他希望青阳县令韦仲堪这个东道主,能邀他在九华山上隐居,那是再好不过的了。
黄山离九华山不远,仅有七八十里路。黄山白鹅岭的温处士与李白是旧友,邀李白前往黄山一游。在黄山,他们遍游三十二峰,李白在赠温处士的一首诗《送温处士归黄山白鹅峰旧居》中有记载。诗曰:
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
丹崖夹石柱,菡萏金芙蓉。
伊昔升绝顶,下窥天目松。
仙人炼玉处,羽化留余踪。
亦闻温伯雪,独往今相逢。
采秀辞五岳,攀岩历万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