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一章 缅怀(3 / 6)
下午,在殿外哭嚎差不多的大臣们进入殿内,跟皇帝最后见一面,做最后的告别。
他们嚎啕大哭,互相搀扶着,似乎同样对皇帝的离世表示伤心。
然而黄昏时分,走出皇宫之后,便一个个收起了哭声。
虽然说表情仍然透露着哀伤,眼眶依然通红,但与刚刚在仁寿殿内的情景已经截然不同。
他们都用悲痛的表情诉说着皇帝多么好,如今离去乃是天下的不幸……
听起来似乎是在互相安慰,然而实际上,这也是交换信息的一种方法。
就在这交流的过程中,他们非常惊讶的发现,居然没有托孤重臣!
皇帝死前只是跟家人待在一起,并没有召见任何大臣入宫!
这种事情是极其反常的,按理说皇帝死前应当会召见一位甚至几位宰相入宫才对,然而这次,居然没有召见任何人。
当然从某种角度上来说,这也算是一件好事儿。
至少将来以后在朝堂上,不会有某个人仗着“先帝遗命在身”的名头来压他们,限制他们的发挥空间。
但同样的,这其实不是一件好事。
没有托孤重臣,这就代表将来大臣们和新皇帝之间万一出现了什么矛盾,没有人能站出来为他们集体说话。
毕竟在这个时代,仗着先帝遗命的名头,就算是皇帝也要退让三分,否则就有不孝之嫌。
孝顺当然是美德,但在封建时代,往往也能成为一种枷锁。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秦始皇的母亲,宠幸一个名叫嫪毒的假太监,还生下两个孩子。
嫪毒自称秦始皇的爹,还要跟她密谋杀了秦始皇,让自己的孩子做皇帝。
秦始皇摔死两个同母异父的弟弟,宰了嫪毒,但拿母亲没辙,只是将她赶出了咸阳。
但大臣们又劝,你妈是不对,但你不能不孝。
无奈之下,又只能将母亲接回来继续尽孝!
所以同样的道理,有“先帝遗命在身”这个称号的大臣,往往在很多时候是能跟皇帝直接刚正面的,比如说当初的长孙无忌。
虽然说他专权蛮横,但至少也是站在大臣这一边的,不会跟皇帝同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