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5章 运河2(1 / 2)
观景台所在的小山包不高,大概也就两百多米,但山顶周边没什么遮挡物,眺望远方,仍然使人心旷神怡、豁然开朗。
极西处扁平的内河船舶,从这里看过去,显得很是渺小,也几乎感觉不到移动的速度,像是斑驳的石子,镶嵌在绿色的布片上。
俯身去看脚下的“羊肠九曲”,有甲板上行走的船员做参照,才能感觉到这些运输船其实不小,即使正行经弯道,速度也并不慢。
再往东,“鱼骨滩”里,白色的挡水堰整整齐齐地左右错开,即使经过流水和时间的冲刷,依然都是厚实可靠的形状。
更远一些,一系列并排的复闸把水道重新分为六条,每条水道的闸门有节奏地打开、合拢,吞吐着有序排队的一批批船只。
乍一看,这就是普通的青山夹着普通的绿水,和现代各项巨大宏伟的工程相比,没什么出奇的,甚至透着一股小家子气。
但这幅似乎平庸的图画,完成于两千年前,没有现代科学和机械的帮助,全靠人力一步一步测量、计算,一点一点刨土、运泥。
浩渺的湖面、分段的堤坝、优美的河曲、结实的水堰、巧妙的复闸,竟无一处不能体现先人的智慧,使人油然生出敬佩和自豪。
而建成这样的奇迹,除了一个王朝的国运为之献祭,更不知有多少人的血泪凝结其中,又不断渗出让人挥不散、化不开的哀怜。
陈夏长叹一声,“古人有诗云,尽道秦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就是赞颂它连结南北、活人无数,称得上是‘利在千秋’。
“若是能把工期尽量拉长,不像这样限制在几年以内,没有那无数的、无谓的牺牲,就可以再加一句‘功在当代’了。”
叶川摇了摇头,“秦王啊,可能是怕拖得久了,会人亡政息;可能是好大喜功,不肯让给后人;也可能就是不识民情,不恤民力。
“时间就像这条东去的运河,已经把当时的一切全部淹没,何况其本来就因为贵族叛乱难辨真伪,只能等待可能的考古发现了。”
阳光温暖,春风温柔,开阔的视野很适合舒展胸襟。朋友们在观景台又待了一会,跟着叶川,走向之前上来时过门不入的纪念馆。
它的外形是波浪之上一艘满载货物的内河木船。纪念馆正面很宽,面积应该不小,但高度很有限,里面应该只有一两层。
叶川之前就订好了票,这会就打开手机,在检票机上扫描一下,工作人员看看屏幕,数数人数,安检之后,把一行人放了进去。
过了名人题词的影壁,朋友们就看到地上一个巨大的沙盘,被一圈齐腰高的栏杆和玻璃围在中间,展示着整个运河流域的全貌。
大略看了看做工精细的沙盘,朋友们按照墙上和地面的方向指引,沿着拐来绕去的动线提示,开始慢慢参观。
纪念馆里分为三大块区域,分别是运河的科技创新和原理展示、运河的修建过程和维护历史、运河的突出贡献和史料轶事。
第一块区域里,大家看得最是认真,很多东西用言语无法说清,搭配图片、视频和可以互动的实物模型,立刻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