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朝堂争论(1 / 4)
一个月后,大明的朝堂上,年轻的天启皇帝拿着北华的奏本问道:诸位爱卿,事情就是这个样子,你们商议下该如何处理吧?”
其实这个事情大臣们昨天就已经知道了,北华的奏本经内阁呈递天启后,天启就命邸送在京官员阅看,明日早朝再商讨决议。内阁的几位阁部大人其实也已经连夜商议出了对策。
现在皇上既然问起来了,自然要给皇上一个答复,天启帝虽然年纪小,又是刚刚即位不久,但却是个很有主见的皇帝,轻易糊弄不了他,登基这半年多来,已经可以看出他的精明来。
天启皇帝生于165年年底,到现在还没满十六周岁,虽然他在历史上风评不好,被称为木匠皇帝,且因宠信宦官,基本是个反面教材。加之父亲泰昌皇帝从小不受万历皇帝喜欢,导致他从小也不受重视,出阁读书的时间很晚,文化水平的确不算很高。
但朱由校却是个心里透亮的孩子,登基这大半年来,他逐渐醒悟过来,东林众臣和大太监王安等一手导演的——什么挟持太子妄图垂帘听政事件,以及后来移宫案和残酷的盗宝案是怎么一回事儿。
再联想到父皇因红丸案死得不明不白,使他已经彻底看透了这帮表面上拥护自己上位的东林功臣们,安的是什么心。
“自己的生母去世得很早,从小是养母李选侍把自己抚养长大的,对自己很好,再说她也根本就不是个有政治野心的人,她本身在后宫地位很低,只是个选侍,娘家又弱,何来的野心和胆实力挟持自己垂帘听政一说?”
“再说父皇去世了,自己是东宫太子,天然的继承者,哪里来的是依靠东林众大臣的努力,自己才得以即位的道理?”
“登基以来的这段时间里,这帮人为了搞臭自己的名声,达到由东林党把持朝政的目的,甚至生生地把自己的养母和皇妹赶去了哕鸾宫,完了又放火烧了哕鸾宫,向天下暗示是自己狠毒不孝,不顾亲情,独霸朝政,意图烧死父皇的妃子泄愤。这帮东林大臣们为了彻底架空自己,后来又制造了残酷的盗宝案,想要把自己的亲信太监和所有不听他们话的太监都要杀光。”
“只是没想到闹的太大了,最后收不了场,王安这个前朝司里监掌印太监不得不做了替死鬼!”
“王安之死也怪不了别人,要怪也只能怪他自己太贪婪,一个太监而已,还想要只手遮天,内里掌控后宫,外面结好众臣。”
“王安这狗东西,本已总揽了宫内大权,做到了太监老大却还不甘心,还想把后宫本该是皇后或是太后分管的权利都揽下来。”
“栽赃陷害李选侍,架空万历皇皇爷爷的宠妃郑太妃,都是王安和东林东大臣一手导演的。”
天启小皇帝正想着呢,就见下面有人出班奏道:“臣有话说,”天启一看,乃是移宫案的主角杨涟,时任兵科给事中。
就听杨涟说道:“想那马林一众,不思报效朝廷,竟然弃城潜逃,至漠北后竟然又僭越自封,广揽诸夷,聚众做大,以上条条皆为死罪,望皇上明察。”
“臣附议!”又一人出班奏道,乃是移宫案的两大主角之一,东林大佬左光斗。
“臣赞同杨大人所言,马林等实乃万死之罪,尔等身负朝廷重托,竟然战败后潜逃,又僭越自立,形同谋反,实在是罪不容赦……”左光斗说到。
天启心里暗骂:“真他妈是两个疯狗,这都啥时候了!如今朝廷内忧外患的,这两只疯狗却一点儿大局观都没有,这样大臣要你们何用?除了争权夺利,沽名钓誉之外什么都不会。”
紧接着后面又有几个御史清流站出来附议。
眼看天启小皇帝的脸色阴晴不定,内阁首辅、武英殿大学士、少傅兼太子太傅刘一燝实在看不下去了,心道:“这样下去事情要搞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