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六章 北返(1 / 3)
冬日的华北平原,显得异常萧瑟荒凉,田野上枯黄的野草和光秃秃的树木越发衬托出整个环境的凄凉衰败。
经过两百多年运转的大明帝国,如同华北平原上萧瑟的景色一样颓败萧条。此时的大明帝国似乎已经走入了死胡同,她的衰败似乎已经不可挽回。
官宦地主阶级彻底掌握了帝国的话语权和主导权,也掌握了国家几乎所有的财富,帝国境内所有的商业、贸易、手工业、矿业和有价值的土地,全都被他们攫取在手中。
从丝绸到茶叶,从钱庄到当铺,几乎每一个行业,每一个成功商人的背后,都站住一个帝国的官员。帝国的每一个行当都在他们的掌控之中,但帝国的税收却似乎跟他们没有丝毫关系,在他们的把控下,一切不利于他们的政令都只能成为一纸空文。
这些帝国的官绅们都是有功名在身的人,功名就是他们免于一切税赋差役的护身符。
在帝国的所有赋税之中,田税是帝国最主要的财政来源,也几乎是唯一的财政来源。自嘉靖年间开始一条鞭法实施以来,朝廷事实上已经将丁役摊入了田亩,各种田赋、徭役、杂税合并为一条,一律折银缴纳。虽未完全取消丁税和徭役,但事实上都已经并入了田税之中。功名在身的人免除田税和徭役这一巨大的制度漏洞,到了晚明时期已经成为插在帝国血管里的抽血机,在已经非常虚弱的帝国躯体上持续地放血。
并且这些官绅地主阶级已经结成了庞大的利益共同体,他们不但阻止任何改革田税的可能,还阻止帝国向商业、工矿业的征税。
由于他们有免除田税和徭役的的特权,大量经营不下去的小自耕农们甚至免费把自己土地投献给官绅之家。
这样的后果就是帝国的税收来源在日益枯竭,运转庞大帝国的所有经费来源都压在了仅有的小自耕农身上。而这又进一步逼迫得仅有的小自耕农们要么破产,要么也把土地投献给官绅之家。这样的恶性循环似乎已经无解,老迈的大明帝国正在朝着血被抽干的境地大步前行。
这样的后果在眼前的这个名为祁庄的华北小村庄上,就体现得非常明显,这个以姓氏得名的家族式小村庄此时已经被它的主人们给废弃了,村民们已经被沉重的赋税压迫得集体破产,他们要么饿死,要么成为流民,四处游荡去寻找活命机会去了。
马爌派出的斥候经过详细勘察后,相中了这个被废弃的小村庄附近的一个地方,此处在阜城县城的东南方向,距离县城二十里左右,属漫河镇管辖。马爌规划设伏地点儿就在漫河镇东三里外的祁庄村外,这里既是南行的通道之一,又因村庄已被荒废而人烟稀少。
更为关键的是旁边河滩上都是沙质土壤,土质松软,非常容易人工挖掘深坑掩埋尸体,河滩之地每年汛期都会被水淹没,是没有办法耕种的。在不能耕种的的土地上掩埋尸体,不用担心会被耕地的农民发现痕迹。只要能小心地掩盖掉痕迹,埋在河滩下的尸体就可能长久地湮灭在岁月的长河中,永远不会有人发现河滩下面竟然隐藏了一个巨大的百人冢。
确定地点后,还要通知魏忠贤,让他想办法让锦衣卫们走这条道,不管用什么理由,把锦衣卫们哄骗到祁庄外为止,这样才能保证不出岔子,否则一切都准备好了,锦衣卫们没走这条道也全是抓瞎。
第二天一大早,兵合一处的马爌率领三百多精锐家丁私兵,来到河滩附近准备,同时令斥候们随时打探准魏忠贤一行的确切位置。一旦魏忠贤一行进入了设伏区域,家丁们要及时以官差办案的名义切断各处通往设伏区的道路,防止有人看到事发现场。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尽量确保万无一失,减少暴露的痕迹。毕竟大白天的,又是在官道附近,再偏僻的地点也不能保证没有行人客商经过,万一被路人无意中看到了就很棘手,就此放过他们吧?会给官府破案提供线索,杀了灭口吧都是无辜的普通百姓。
约莫巳正时分(上午十点,果然看到魏忠贤一行从远处出现了,没多大功夫,就已经行进到了设伏地点附近,那些锦衣卫们都很放松,完全没有任何警戒的意思。
想想也是,他们是大名鼎鼎的皇帝亲军,又是在天子脚下的北直隶境内,哪里会有不开眼的歹人敢打他们的主意?并且人家老魏还带了一百多强悍的死侍私兵,安全问题根本不用锦衣卫操心。
在锦衣卫们看来,自己这趟公差完全就是出来游山玩水的,一路上人家魏公公花钱如流水,大家吃的、喝的、住的都好得没话说。
昨晚魏忠贤和李朝钦酒后弄的哪一出当时令陈百户还有点儿担心,没想到今早起来后魏公公一切正常,原本还有点儿担心的陈百户见此情景也就再没多想,放下心来。
以至于早上出了城后魏忠贤建议走漫河镇这条道时,陈百户一点儿都没做他想。魏公公的建议嘛!肯定是有道理的,因为他本就是河间府人,对这块儿很熟。老魏建议漫河镇这条道人少,并且从这里经景县前往山东德州还要近上好几十里,所以陈百户一口就依了老魏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