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章 北返二(3 / 4)
为了尽可能地避开察哈尔人,避免节外生枝,马爌一行离开归化城后没敢直接北上,又继续朝西绕了好几百里,直到进入大戈壁时才折向轩辕城所在的东北方而行。
马爌等越过戈壁进入漠北草原时,已经是三月份了,但漠北草原依然处于严冬季节,并且越向北去,草原上的积雪越厚,行进的速度也越来越慢,出发时准备的给养也逐渐耗尽。
虽然此时已经到了北华的地盘或者说领土,但因为气候的原因,靠近大戈壁的漠北南部草原太过贫瘠,基本没有北华的牧民和定居点存在,北华的人口基本都分布在漠北草原的中北部。
果然连行了几天后,依然没遇到一个北华的牧民点儿或者军事据点。并且由于此地牧草稀疏,野生动物也非常稀少,安排出去的狩猎队也没什么收获,再这样下去,眼看众人就要饿肚子了。
直至越过大戈壁的第六天,分散在草原上到处寻找牧民点儿的斥候,终于通过草原上升起的烟柱,发现了一个北华的定居点儿。
所谓看山跑死马,在辽阔的草原上看到的烟柱何尝不是如此!饥寒交迫的马爌一行经过大半天的跋涉,才筋疲力尽地抵达那个烟柱升起的地方。
在马爌的大队人马抵达前,已经有先到的斥候们给定居点儿通报了情况,马爌等还没到近前,定居点的千户官老远地就已率领部下迎出来了。
经了解,这个定居点的千户官是个汉人,也是从辽东战败时迁到漠北的,在北华的人口结构中属于最核心那批人。
这个定居点虽然只是个千户所的编制,但由于放牧、生产的需要,大部分卫所官兵平时并不在编,只常设一支百人队执勤,由卫所下属的十余个百户轮流当值。
当前轮值的百户成员汉蒙各半,令马爌欣喜的是,这几年在北华大力推行的普及汉语活动收到了效果,这个千户所的蒙族官兵基本上都会说简单汉语,汉蒙官兵间的日常交流已经问题不大了。
后头的路途就很顺利了,有了沿途各个千户所的接力通报和接待,马爌一行很顺利地在三月底抵达了轩辕城。
马爌自天启七年年底出发,一直到崇祯元年的三月底返回北华,为了营救老魏,这次行动整整用了四个多月时间。
抵达北华的魏忠贤仿佛隔世为人,唏嘘不已!沿途的大漠风光、千里雪原、万里冰封的壮阔景色令见过大世面的老魏也感慨不止。
至于他的族人们则自从进入蒙古高原不久,人人就已经心里拔凉拔凉的!一个个后悔不已。心道万不该听人忽悠来什么漠北避祸,早知道是这么个情形还不如死在老家呢。
直至行进到距离轩辕城还有几百里的地方开始,沿途人烟逐渐增多,偶尔还能看到有坚固围墙保护的村堡、小城或是小镇时,并且看情形,此地人的日子过的还算富足,众人心里才逐渐踏实了些。
最后抵达轩辕城时,看到的是远胜于老家河间府的富庶繁华,并且在整个北华好像不见一个乞丐。虽然气候实在是太冷了点儿,但眼见轩辕城内街景繁华,街上的行人个个红光满面,精神抖擞,看起来都不像是过苦日子的样子,众人心里才算是一块石头落了肚。
也就是因为他们是魏忠贤的族人,近几年因为老魏的发迹,这些近支族人过着远胜普通百姓的生活,才会有这样的患得患失。要知道此时大明北方诸省的寻常百姓之家,早就已经水深火了,哪里还有什么患得患失的攀比心态,有口饭吃能活命就算是有福了。
见到专程前来迎接他的——荣光焕发的北华大总管刘源时,魏忠贤心里更是感慨:“曾几何时!在自己眼里,刘源不过是蚂蚁一样的存在,一个避罪于蛮荒之地的可怜太监罢了,哪里会想到人家却是活得这般逍遥快活。”
其实在刘源没去开原监军前,他在宫里的地位是远高于魏忠贤的,刘源再怎么说,当年也是个有职分的太监。
而那时的魏忠贤还只是皇太孙身边的近侍太监,什么职分都没有。那时的天启也不受万历皇帝的喜欢,别说天启作为皇孙,就连天启他爹能不能当上皇帝都还两说呢!更不要说虚无缥缈的皇孙朱由校了。
那时的老魏跟着皇太孙日子混的很惨,等到天启登基老魏发迹时,刘源早已经到了漠北,两人在宫中其时并没有任何交集。
欢迎仪式结束后,就是如何安置魏忠贤和他的族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