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章 北冰洋(1 / 3)
马爌看了看父亲和刘源都没有反驳的意思,就继续说道:“看现在这个样子,漠南蒙古在林丹手中撑不了几年必会被建奴所灭,到那时咱们再出兵漠南,以帮助蒙古人抵御建奴的名义出兵,在道义上更能得到蒙古人的支持。”
“若是现在就此趁机灭了漠南,不但在道义招人非议,收不了漠南蒙古人的心,还过早地暴露了实力,今后和朝廷还怎么相处?倘若朝廷一道圣旨裁撤了北华都司,招咱们这些人都回京任职,咱们这些人又该如何应对,是抗旨不归?还是乖乖地交权回京任人宰割?”
“假若咱们选择抗旨,北华百姓的人心恐怕就散了,现在大义还在朝廷,名义上咱们所有人都是大明的子民。并且会被朝廷猜忌的毕竟只有马家和刘大人,其他的诸多将领们回明后甚至会得到朝廷的赏赐,倒霉的只有马家、刘大人和在北华刚刚过上安生日子的百姓而已!”
马爌最后的几句话深深触动了刘源,以他皇宫大内的经历,他心里很清楚马爌所说的事情大概率会发生。并且到时倒霉的一定有自己,马家可能都还另说,而自己作为皇帝的家奴,皇家的监军,目睹北华经营了这么大的势力而不把实情和详情告知朝廷,这就是万死之罪!并且自己还是北华最核心的人物,单单只是这居心就是万死之罪。
就算皇帝不治自己的罪,只是把自己圈禁起来养着,都是要命的事情,自己这几年在北华的日子多滋润啊!就算在皇宫里做到最高级的司礼监掌印太监,也没在北华自由自在来得快活,再高级的太监在宫里也还是奴才,主子们一句话就可以杖毙了。
马爌的一席话彻底点醒了马林和刘源,他们二人直到此时才真正明白,北华发展到现在,对于马林和刘源来说,已经成了骑虎难下的态势,就算他们俩想做个忠臣也很难得再到朝廷的信任了。
只要朝廷知道了此时北华的真正实力,就绝对会引起猜忌。想要不被猜忌,就只能放弃眼前的一切听从朝廷的安排,但放弃自己千辛万苦打造的一切,又是很难割舍得下的。
现在朝廷和北华中间还隔了个漠南蒙古,加上距离遥远,彼此来往不便,朝廷还不真正清楚北华的实力,一旦将来北华的实力进一步壮大,引起朝廷的猜忌甚至和朝廷撕破脸是必然的事情,这些将来需要大智慧才能解决。
相通了此节的马林和刘源在第二天的议事会议上,闭口再不提怎么趁机剿除林丹的事情。不但不提,反而口风大变,反过来一再强调建奴势大,眼前漠南蒙古对建奴还是个牵制,北华应该救助林丹,让林丹能够继续支撑下去等等。
有了老大和老二的双重背书,北华众将领们自然不会反对,一致同意了救助漠南的事情。
随后的事情就就好办了,刚好林丹的使者就在北华,双方随即开始谈判林丹购买粮食的事情,林丹使者倒也爽快,直接就把林丹交代的底线说了出来。
“现在到处都是粮食紧缺,我们大汗说了,北华只要肯卖粮食,银钱上绝对不能亏了北华的兄弟,就按一石麦子五两银子算,若是北华愿意用汉奴折算粮食的话,就每个汉奴算银子二两半,也就是两个汉奴一石麦子,也不论男女了,就一口价。保证其中没有一个是老弱病残。”
蒙古使者倒是说了一句实在话,因为老弱病残早就死光了。平心而论,这个价格非常公道了,就算是在这个饥荒年景也算是很公道的价格。
漠南蒙古诸部原本想要购买一百万石粮食,只是这个数字实在太大,北华也拿不出那么多。
近几年北华的人口增长很快,差不多有一百六十万人了,其中以农耕为主的汉、女真以及达斡尔等定居民族共约七十多万。而以游牧为生的各民族却高达九十余万人。
虽然游牧蒙古人的粮食需要很小,但那么多脱产士兵和各级行政官员都需要粮食供应,并且这次还要和林丹交换回几十万汉奴,这批人的粮食也要提前备足。
除了这些外,按照北华的惯例,还要留足一年的储备粮。在粮食问题上北华从不敢托大,毕竟漠北的气候太过恶劣,可能夏季的一次超级寒潮就能导致当年的粮食绝收。不得不防着这种情况。
林丹现在掌控下的总人口不包括汉奴共有五十多万蒙古人,其中自己从察哈尔故地带来的有二十多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