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念解释:“凡人”回归天人合一(1 / 2)
经典诗文,能流传千古,超越时空,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作者个人的所感所思,已经不仅仅是属于个人,而是属于人类意义上的所感所思。中国自古以来,都把这种状态或者这种情况称之为——“天人合一”。
也就是说,经典诗文,皆为作者在“天人合一”的状态下写就。所以,在阅读鉴赏经典诗文的时候,需要进入或者达到“天人合一”的状态或者境界,否则,即使能感受和理解经典诗文,但难免遇到过多的或者始终难以道明的地方,感觉经典诗文总是过多的“言有尽而意无穷”。
伟大的诗人文人,同为有七情六欲的凡人,他们的情感逻辑跟凡人是一样的,表达的方式跟凡人是共通的,只是因为境界不同,对他们,凡人有一种高山仰止的感觉。
所以,笔者不才,根据有限所知,在这里专门用一个篇目,来解释“天人合一”,或者凡人回归“天人合一”的方法。
天人合一,张岱年前辈有两种解释——天人本来合一,天人应归合一。
两个解释都真实不虚,处于社会中的芸芸众生,由于受地域文化、成长的环境和生活的经历等等的种种影响,失去了平衡,脱离了自身本来的天人合一,失去了用佛家所说的“自性圆满”。
天人本来合一的人类历史中(这点在后面的篇目中有具体阐述,不断有不受或者超越局部地域文化、成长的环境和经历影响的伟人,在他们身上,要么在大慈悲的善心、要么在推己及人的爱心,要么在保持纯洁无暇的童心,表现得极致纯粹,回归到较为完善的天人合一境界,返璞归真,回归“自性圆满”。
在本书里,经典诗文的作者——要么是有大慈悲的善心,要么在推己及人上有大爱之心,要么在保有纯洁无瑕的童心上——表现得极致。笔者主要通过他们所作的经典诗文,力求写出作者的一段内心的故事,帮助回归“天人合一”,无论是笔者个人自助,还是帮助读者。
阅读经典,用写经典故事的方式,进行沉浸式学习或者情景式学习,是“凡人”回归天人合一的方式之一。
学习伟人,修炼“三心”,也是作者所提倡的。
大慈悲的善心,使得诸如释迦牟尼佛感应到天地本相,认识到人的“自性圆满”,于是大彻大悟,达到天人合一,于是有了佛教,用“四圣谛”道清了人间一切苦,及从苦难中脱离之法,教导人类,要以戒为师,以四念处安住,以默摈置之调伏恶人,在一切经首安立“如是我闻”令人起信。提醒世人最要紧的是,要身常行慈、口常行慈、意常行慈,把达到天人合一的大慈悲之善心尽施与人。
保持纯洁无瑕的童心,使得诸如老子感应到人生于天地间,人类社会甚至是文化,都只是天地环境的一部分,每一个个人都能反映整个天地自然和社会及其变化,感悟到顺应自然的至高道德和生活智慧,达到了天人合一,提倡返璞归真,抱婴守静,纯洁无瑕。
推己及人的仁爱之心,使得诸如孔子感应到天地人本来合一,认识到社会已经形成了文化,需要让每个文化环境中成长的人有最实在的达到天人合一的方法——“克己”和“复礼”,提倡集众人之力的“复礼”,使得个人与社会形成良性循环,最终实现天下归仁的天下大同的理想。
本书中,例如以道家为主,兼修儒释的李白,例如有大慈大悲的杜甫,例如有儒释佛三修的苏轼,他们都是达到“天人合一”的文学、文化方面的伟人。
为什么要修炼“三心”?是为平衡。
这个话题深入挖掘,可以这样表述:
人是日地月及其平衡运动环境下产生和活动的生命,“三心”中的大慈大悲的善心,与无私奉献的太阳相对应;推己及人的仁爱之心,与围绕太阳转又能兼顾月球的无私的地球相对应;纯洁无瑕的童心,与无私辅助地球孕育生命和帮助生命活动的月球相对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