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 新千年的科学家(1 / 3)
远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江浙一地就以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成为了我国的农业生出中心,其中覆盖江浙最广的水系便是钱塘江。
钱塘江这个名字最早可以追溯到《山海经》,此后在班固《汉书·地理志》和范晔《后汉书·地理志》中也有描述,都认为钱塘江的源头在新安江上游。
由于天体运转,每年的农历初一到初五,以及十五到二十,当太阳、地球、月亮并在一条直线上时,天体引力达到最强,加上地球自传的离心力影响,会使地球的海水出现潮汐现象。
只不过,因为钱塘江口两岸均有大片良田存在,古往今来几乎每年都会发生潮汐伤人事件,于是唐朝时,就有人开始对钱塘江大潮的生息规律进行观察。
其中晚唐诗人卢肇在江浙一带做官时就发现了这个规律。
他认为,钱塘江大潮的袭来,全因太阳或者月亮落入水中激发海水所致。
某月砸得轻一点,潮水便来得和缓些,要是哪天砸得重了,海水就来得湍急些。
通常每年的八月十八会砸得比较重,这一天的潮水也最大,形成了每年最大一次的钱塘江海潮。
不可否认,一千一百多年前的卢肇能在不借助任何仪器下便得出这样的理论,已经相当难得。
更难得的,是在此后两百年里,又有一个人推算出了钱塘江朝生息的规律。
他还提出了钱塘江朝的形成并非日月坠海,而是因为吸力。
因为这股吸力,使得潮水依附日月,每当日月行至一定的周天时,钱塘江潮汐即来。
而推演出这一规律的人,便是北宋龙图阁直学士,燕肃。
在燕肃即将走上讲坛取代王钦若时,他小声吩咐了随从让其取来一副巨型长卷缓慢拉开。
顿时,一幅山河日月图便出现在了众人眼前。
只不过,这幅卷轴上似乎画了无数幅一模一样的画,仅仅只是每幅图上的月亮盈缺和潮汐高度有所不同。
“此图乃肃累任两浙十年所作,详细记录了一年中每一日的海潮高度,并给当地渔民列出了需要退避的区域,以避免渔民被潮水吞噬的情况发生。”
待宫人内侍把《海潮图》挂起后,燕肃对赵祯及在场诸多学子道:
“今日之后,在场诸位可口口相传,亦可由官家明发谕旨示人以警,肃只盼今后天下人都能全身远害,再不会发生因潮水而令人丧命的事故。”
对于一心只想搞科研造福天下的人,柳铭章还是十分敬佩的,但比较可惜的是,在这个年代搞科研的人还不太受人尊重。
“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