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指点江山(2 / 3)
“嗯……确实是一条上好的计策。只不过,边境地区通信不便,若是将大量士兵散入百姓之中,难保不会有士兵借此欺凌百姓,依然不利于管理。”
寇准表示了肯定却又有些担心地说道。
“寇相莫急,晚辈还有第三策,实施边境军屯。”柳铭章说道:
“每到九月鹰飞,游牧便开始狩猎,汉地连年防秋耗资巨大,其中最困难的还是边民。”
“因为北狄南侵,荒芜了北境大片农田,百姓不敢大量耕种,不胜其扰下纷纷选择往南迁徙,造成边境十室九空,难以迁徙的百姓就只能听天由命。”
“若能在边境实施军屯,让边民有了田产积蓄,边境的百姓会更愿意拿起武器抗击外敌,而不是充当夷狄傀儡,为北狄南侵引路。”
“此一计,虽是万世之策,但施行起来恐怕耗费年岁日久,难保朝廷不会朝令夕改,使其无法继续实施。”寇准一针见血地评价道。
“晚辈的第四策,是开放边民自由互市,加深两国边民交流。”柳铭章说道。
这时寇准点了点头,“榷场互市,自唐朝便已初具规模,我大宋和辽国有互市榷场,但对于息兵止战一事收效甚微。”
柳铭章摇了摇头,“边境榷场不过是两国门面,并非自由贸易,无法真正达到息兵止战的目的。”
“晚辈的意思是真正的自由贸易,其中包括药材制作、麦稻种植、农具铸造、家禽饲养、房屋建设等技法,也要一并传授到北方去。”
看到寇准沉默不语,柳铭章接着说道:
“想让北方游牧民族减少南侵,就必须改变其秋高劫掠的习性,若是能在北地筑起石造大屋,助其抵御风雪侵袭,或能从根本上改变契丹、党项等夷狄因风雪迁徙的习惯。届时不但能减少他们南侵的次数,便是将党项拓拔和契丹耶律纳入我炎黄华夏之国亦是指日可待。”
对于这条建议寇准没有评价,只是问道:“那其他两策是什么?”
柳铭章说道:“最后两策,是简化军械制造和发动人民战争。”
这回轮到寇准听不懂了,他不明白如今大宋的军械精良,为什么需要简化。
同时也不明白最后一条究竟有什么用处,在他看来,征发百姓作战,简直和送死无异。
秦赵长平之战,秦国主帅武安侯白起在击败赵国主帅赵括以后,坑杀了赵军四十万降卒,其中超过九成都是赵国征发用于运送粮草的百姓壮丁,而赵国四十万主力大部分已经战死于两军阵前……
对于这样的计策,寇准实在难以理解,遂发出了灵魂拷问道:“若我大宋牧民者驱驰边民以御夷狄,千秋后世将会如何记载?”